曾经以为,自恋、臭美……这些病,现代人比古代人病得更严重。其实,并不是!古人夸起自己来,真是花样百出,毫无底线啊!
觉得自己棒棒哒
古代版
屈原: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大诗人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名字好听,有内涵,并且认为自己有很多内在的美德以及外在的才能,果然是自信满满!
现代版
其实我挺佩服我自己的,有时候照镜子的时候都给自己磕头。
怀才不遇
古代版
王勃: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王勃感慨自己胸怀大志,有终军、宗悫那样的抱负、才略,可惜怀才不遇。
现代版
即使无人欣赏,我也要完美落幕。
我是多情人
古代版
李商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说自己活着一天,便要深情一天,至死不渝,而他的幽怨,就如滔滔不尽的江水。
现代版
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内心的软弱,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心中满是怀疑。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
想得开
古代版
苏轼: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东坡先生淡看今古,超然旷达,甚至以此自许,认为世上没有几人能像他那样“白首忘机”。
现代版
我神经粗得能并排开四辆卡车。
我是个忧愁的人
古代版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纳兰性德出身富贵名门,而天生多愁善感,且深情一往,故而认为自己是“人间惆怅客”,只宜在“断肠声里”追忆自己的平生。
现代版
如果有人问我:那些艰难的岁月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我想我只有一句话回答:我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我,这种力量名字叫“想死又不敢”。
除了自我评价,古人和现代人分享心情的语气也“略有不同”。
惊吓
古代:堪惊小儿啼,能开长者颐。
现代:吓死宝宝了。
说得有理
古代:斯言甚善,余不得赞一词。
现代: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别太认真
古代:石火光中争何事,蜗牛角上莫认真。
现代:认真你就输了。
别骗我
古代:君莫欺我不识字,人间安得有此事。
现代: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有意思
古代:城中戏一场,山民笑断肠。
现代: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除了自夸,古人对他人的夸奖也不会吝啬,比如识文断字,在古代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被他人尊重。那么,你知道在古代如何称赞一个人读书多,学问大吗?
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
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
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
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
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
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
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
典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
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
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来源:中国新闻网、东方网-东方头条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