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91年,地中海东部,拜占庭帝国刚刚推举出了新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Anastasius)。很快,他的头像被印在了拜占庭的金币上,并且在日后漂洋过海,跨越沙漠和崇山峻岭,流入东非、阿富汗、印度等广大地区。
对古地中海世界来说,当然没有什么比黄黄澄澄的金币更能作为对外贸易的媒介了。而这其中有一枚金币,在丝绸之路的颠簸后,在可能经过了波斯商人和中亚一些商业民族的辗转后,来到遥远的中国境内。
这枚印有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正面像的金币,最后被埋葬于洛阳衡山北路大墓。有考古学家推测,墓的主人可能是北魏节闵帝元恭。
洛阳衡山北路北魏大墓出土的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金币
在元恭的时代,相较于通行货币——孝庄帝元子攸时发行的铜质永安五铢,金币的价值显然高得多,又因为这枚金币的品相格外好,于是它很可能成为北魏皇族的把玩之物,并在死后带入墓中。
北魏的永安五铢
事实上,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黄金的价值魅力,都和其耀眼的光芒一样摄人心魄。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就创制了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金币;公元前250年,罗马人也开始制造金币了。而中国更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黄金并将其作为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商、西周时期,商品交易中就开始使用黄金了。到春秋中期以后,黄金与铜在名称上的区别已很明确,《管子》里就有记载说:“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
然而在中国,黄金很少作为市场流通手段,可以说从来没有真正成为货币。与古希腊、古罗马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就使用较为标准化、便携的金银铸币形成鲜明对比,中国金属货币形制五花八门,直到20世纪白银货币仍沿用称量形式,依靠其重量、成色来判断货币价值,黄金货币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中国黄金失踪之谜
据史籍记载,西汉曾大量使用黄金作为支付交易手段,而且价值明确,价值大或支付数目较多的交易都以黄金来计算。然而到了东汉,官书记录的黄金流通大为减少,黄金作为一种支付手段自此永远退出了交易市场。
究其原因,通常认为是从西汉末开始,黄金数量不断减少,使黄金变得愈加贵重。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西汉皇帝对臣下赏赐黄金一共有100多次, 东汉只有9次,而赐钱、赐物变多了,赐铜钱的就有64次之多。不光是次数锐减,赏赐的金额也很少, 总计约为21740斤,大约是今天的5吨半左右,这个数额只是西汉赐金总数的2%。而刘备赏赐诸葛亮、关羽诸功臣,每人仅500金,与西汉时帝王赏赐功臣动辄以数万斤金相差更是悬殊。
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的黄金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这个现象在北宋时期就引起过关注,并且有过一番解答。宋太宗赵光义曾经询问虞部员外郎杜镐:“西汉赐予悉用黄金,而近代为难得之货,何也?”杜镐回答说:“当是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意思是说,西汉的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所以金多价贱。
两汉之际佛教东传, 魏晋以后道教也逐渐盛行,黄金多被用于佛像和法器。北魏天宫寺造佛像 , 一次就用黄金六百斤。所以黄金逐渐缺乏,成为难得之货。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金饼
近代学者对西汉以后黄金失踪的原因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包括黄金散入民间、黄金进入窖藏、黄金用于器物和黄金流到外国等解释,众说不一。
总的来说,随着黄金的减少,人们对黄金的用途也出现了很大改变。黄金作为货币交易的频率逐渐减弱,但因为其价值保值,所以民间储存黄金越来越普遍,作为奢饰品、装饰品、以及陪葬品的用途逐渐增多。比如东汉末年董卓死后灭族抄家,郿坞藏金就有三万斤。又比如汉光武帝皇后的弟弟郭况家里,蓄有四百多人专门制造金银器物,冶炼之声不绝,如同打雷。
绸缎上位成稳定货币
唐代,黄金仍被视为财富宝藏。同时,由于工商业和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以黄金计价、估价以及用于大额赋税、大宗交易的情况时有发生。杜甫就有“囊虚把钗钏, 米尽折花钿”的诗句。由于经济的增长,黄金的货币作用在这一时期又有所上升。
不过相比黄金而言,铜钱绸缎才是这个时期稳定的大额支付手段。根据《汉书》《魏书》《唐六典》等史籍记载,从汉至唐一千年间,绸缎都是货币,而并非单纯的商品。南北朝时期,北齐实行“禄率一分以帛。一分以粟。一分以钱”的制度,这里以帛为先,折射出当时社会丝织品在行使货币功能方面的强势性。唐代白居易的《卖炭翁》则写道:“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此时黄金白银最重要的职能是价值储藏,铜钱绸缎最重要的职能则是币值流通。
《挥扇仕女图》卷
绸缎有比金银更优越的货币属性。比如,非常容易鉴别品质,杂恶者很容易剔除出流通领域。一般而言,无论汉代还是南北朝,宽二尺二,长四十尺的绸缎为一匹,差不多折合两千文(两贯)铜钱。所以,一千钱以上的大额交易,都以绸缎为货币,既简洁方便,又易于携带。
古代1两黄金值多少钱
黄金失踪的结果是中国黄金价格不断上涨。西汉时期,黄金1斤的价格是1万枚五铢钱,到魏晋时期,黄金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孙子算经》里有这样一道题:“今有黄金一斤,直钱一十万,问两直几何?答曰:六千二百五十钱。”《孙子算经》是魏晋时期的著作,从中我们可看出,魏晋时期黄金的价格比西汉时期高了10倍。
唐代赵璘的《因话录》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范阳卢仲元的大舅子,在洛阳城东,得到一瓶金子,一共一百两。于是他拿了金子到扬州去卖掉,“两获八千”。黄金1两的价格涨到8000文铜钱,折合12.8万枚铜钱兑换1斤黄金。唐朝的铜钱,应该比前朝的五铢钱更重一些。可见,唐代的黄金价格比以前又涨了。
宋代金银开采已具一定规模,皇年间岁得金1.5万余两、银22万两,政府常以金银铸钱,如金质宣和背陕、银质政和钱等。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制定的《伪黄金律》,是两汉以来官方第一次视黄金为法定货币。不过总的来说黄金主要还是用来保值,以对付不断贬值的纸币流通。此外在布施斋僧、贿赂请托、债权债务、馈赠 、估价 、计价 、赎罪 、岁计、交换珍贵物品等方面也使用,而极少在日常交易往来中作为流通手段行使 ,银质货币地位已后来者居上。
宋代以后,白银就逐步地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流通货币。元朝以后,纸币逐渐流行,黄金进一步退出流通领域。尤其是明朝,曾明令禁止民间用金银交易,结果黄金的货币地位正式被取消,民间用作交易的黄金已经难觅踪影。黄金更多的是作为财富的象征,被民间保藏。
现代金币集艺术性和收藏价值于一体
南北朝时黄金制的钱币开始出现。不过黄金毕竟属贵稀金属,清代著名古钱学著作《古泉汇》中有古钱拓本6000余种,但金钱却寥寥无几。
关于金钱的最早记载见于《南史·吕僧珍传》,说南朝齐梁同的吕僧珍生子,宋季雅曾送金钱一千枚。不过当时的金钱多用于赏赐,且多是仿照当时流通的铜钱的形制而造的,有些是从国外流入的,比如前文提到的拜占廷金币等等。
唐宋时期,金银制的钱币已较普遍,但多用于祭祀、布施、馈赠 、殉葬等,与流通中的铜钱有所区别。比如《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开元元年九月,宴王公百官于承安门,令左右于楼台下撒金钱。又有《宣和遗事》记载,北宋徽钦宗末年,金攻破汴京时,在皇宫内抢得金钱 71贯和银钱 142 贯。
唐代银饼
时至今日,金币除了其自身的储藏价值外,还有了更多的艺术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比如中国人民银行自1982年开始发行的熊猫系列金币,以其独特的选题、奇美的图案、栩栩如生的画面处理、精湛的铸造工艺、标准的成色、齐全的规格、超群的质量等特点赢得了国内外集藏界的一致赞誉和好评。
其中1983年版1盎司熊猫金币正面主图为北京天坛祈年殿,背面图案中,一只大熊猫旁若无人正在闲庭信步。该币由以陈坚为首的众多设计师巧妙地运用折光法,以镜面表现四肢,以喷砂表现躯干的形式,成功地在单一黄金颜色状态下展现熊猫皮毛黑白二色的效果,由上海造币厂铸造。美国《新闻周刊》载文称赞"这套金币确实富有魅力,人们已成了它的狂热追求者"。
2009版熊猫金银币的图稿创作于2008年。汶川地震的救灾场景为设计师王玲打开了一扇窗。币图前景为熊猫造型,背景为竹林。主景与背景之间用竹叶分割,上下填充了竹叶的装饰纹样,构图饱满,很有空间感。币中一对青年熊猫面对面而坐,表情祥和,仿佛在静静交谈。这个世界关于爱的所有类型,都能通过这样一个画面被融入进去。2009版熊猫1盎司普制金币在《德国钱币》杂志2010年度世界金银币评选中,摘得桂冠。
2019版熊猫普制金银币已自10月30日起陆续发行。2019版熊猫普制金银纪念币正面图案均为北京天坛祈年殿,并刊国名、年号;背面图案均为母子熊猫图,并刊面额、重量及成色。币面蕴藏着“团圆安康,母爱无疆”的寓意,设计师将画面定格在一个幸福温馨的瞬间:在薄雾清晨的阳光中,熊猫母子神态满足,远山如黛,平湖如镜,母爱充盈于天地之间。
正如每一版的熊猫金币承载的不仅是可爱,更是应有的价值与记忆。因为有着造币工艺师的完美设计,以及中国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先进的高科技加工设备,中国现代金银纪念币才有着越来越高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2018年11月9日-11日,由中国金币总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中国钱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第23届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届时让我们到现场去欣赏、选购最全熊猫币吧!
原标题:Q&A | 在中国古代,黄金为何没能成为流通货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