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第一天,票房过2.5亿人民币。还是一部所谓的“文艺片”,《地球最后的夜晚》绝对是2018年年末最具话题性的影片。
30岁不到的导演毕赣,用一部《路边野餐》技惊四座,几十分钟的长镜头看得人眼花缭乱,佩服他对电影技巧的死磕精神。
靠导师筹的20多万,拍出了《路边野餐》,内地票房不过600多万。
这次,他有了千万级的投资,《地球最后的夜晚》从演员到制作团队都升级了几个档次。女演员汤唯,男演员黄觉,
明道和张艾嘉看了剧本,忍不住过来演了配角。靠着抖音式的成功宣发,预售都超1个亿!对于一部大众将其定义为“文艺片”的电影来说,这是破天荒的奇迹!于是有人高呼,中国文艺片的春天来了。可现实打脸。胖哥在电影院观看时,亲耳听到有年轻情侣观众说,“真的好难看”,“睡得很好”等观后感。戛纳评委们望眼欲穿的片子,内地上映后,猫眼和淘票票居然打出了低于4的惊人超低分,
豆瓣得分急速下滑,最终可能会低于6.5分。
评价如此两极化,是《地球最后的夜晚》成色真的有问题吗?恰好不是。《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诚意十足,非常优质的佳作。先说问题。影片的宣发带来了流量和票房,但推广的渠道出了问题,转化带来了受众其实并非影片的目标观众群。宣发语“一吻跨年”,这无疑更适合《前任3》或者《情圣》这类的小妞电影,中年直男片。很多情侣相互依靠,看完全片,女的等着落泪,男的等着递纸,双方期待着拥吻和甜蜜,结果影片讲述的却是“记忆的形状,时间的痕迹”,苦涩加辛酸。
虽然说得还是告别,谈的还是“前任”,但却用梦的形式,打乱了叙事结构,而且侧重隐喻。这明显和小情侣们的观影期待严重背离和冲突。另外,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地球最后的夜晚》用户活跃城市占比中,二三四线城市用户群体都超过了一线城市,其中二线城市更是达到了42.5%,而一线城市对《地球最后的夜晚》预售票房的贡献率仅有6.3%。小镇青年创造了《前任3》的奇迹,也会在《地球最后的夜晚》创造另一个奇迹,就是第二天票房腰斩,甚至急速萎缩的奇迹。成也宣发,败也宣发。
这次《地球最后的夜晚》,在普通观众面前,赢了票房,却输了口碑,这种输,是观影期待落空,错位导致的报复性反弹。但胖哥觉得,《地球最后的夜晚》是成功的,它让更多的观众看到了电影的模样,看到了更加纯粹的电影形态。胖哥个人非常钟意这部影片,内地终于有部电影能把梦境影像化,把记忆故事化。《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把能打开观众内心深处,最隐秘大门的钥匙。
影迷看完全片的懵逼,一种是主动的,快餐文化下,不喜欢沉溺于回忆,喜欢浅表性的自我感动,希望看到填鸭式的电影。一种是被动的,大环境下,灯光亮起,没必要不合群的展示自己的伤口,带上面具,从众的迎合,毕竟朋友圈不需要苦痛,只提供变向的炫耀和证明。梦和记忆,都是极为私密的东西,我们只能和最为亲密的人分享。所以,《地球最后的夜晚》注定是一部个人化的影片,更加适合独自观看,它唤醒的回忆,点燃的梦境,那些埋藏在潜意识中东西都是极度私人化的珍藏。
《地球最后的夜晚》真的看不懂吗?恰巧相反,它很好懂。它讲述的是人人都曾实践过的故事——做梦!毕赣不过是把梦的工作,实践化到了电影叙事之中。那些记忆中的片段,被他包装成了电影,私人化的东西替代了个人化梦境中的关键物,以象征的方式转喻而出。《地球最后的夜晚》讲的还是前任的故事,
找不到的爱人,留不住的母亲,通片下来,不过一场“相思成灾”而已。就好像经历了一次感情上的挫败之后,你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的“无法被实现,却又极度渴求”的欲望。毕赣就按照这个思路,拍出了《地球最后的夜晚》。影片以一个男人寻找女人的主线故事贯穿了全片,黄觉其实在片中扮演了多个“角色”,影片不断插入的回忆性叙事部分,需要观众注意力的投入。其实从黄觉的扮相,时而年轻气盛,时而白发鬓鬓,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
毕赣很迁就观众,很怕“看不懂”,所以他细心的留下了众多线索,铺垫了很多细节。
比如,男人用车把一个死人推向矿坑,推车的过程中,一张黑桃A的扑克牌明显的在画面中出现,明晃晃的提示了死人是谁。诸如此类,很多影片中的关键台词和元素都在影片中反复出现,都是为了影片从2D转3D后,一镜到底的梦境片段做好充分的铺垫准备。前面几乎所有提及的关键元素,都会在梦境段落出现,悬疑由此慢慢解开,答案也异常清晰。
毕赣将弗洛伊德的“梦的工作”方式运用到了电影叙事中。首先是梦的凝缩,即将原本复杂难解的潜意识需求,挑选出最有意义的部分,通过分解重组的方式,组成了一个新的简单的梦境。然后是梦的移置,是指梦者将自己强烈兴趣的重要内容或愿望,通过变形、省略、替换等方式,将其隐藏在并不引人注目的、次要的或者模棱两可的梦境片断之中。
如果说凝缩是梦者使用象征的需要,那么移置则是梦的伪装的需要,一切都是为了将隐藏的本能欲望的隐梦转化为可以被解读和回忆起来的显梦。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梦的凝缩,移置就是电影语言修辞中的隐喻和转喻,分别在文本释义的横向和纵向两个坐标轴上不断选择、位移,最终表征出了一个可以被解码的“显梦”。在带上3D眼镜之前,梦的凝缩,叙事的隐喻开始运作。
我们看见了汤唯扮演的女主角,穿着绿色长裙,掐掉部分烟再抽的习惯,还有台词的铺垫,
这些都暗示了身份,时间,以及空间。潮湿房间的灯,雨滴声和火车的轰鸣,都是梦的暗示,
叙事、人物、台词和情感上的断裂,通过一种跳跃的叙事和对话来暗示观众关于梦境的运作机制。到了3D部分,当男主角进入矿坑,遇到那个爱打乒乓球的男孩开始,梦已非常明显的方式开始重新组装,特别是当男主角给他取外号,从缆车滑下后,梦的移置,电影叙事的转喻开始发力。穿上了红衣,短发的的汤唯再次出现;
丢到了钥匙,被锁上的门;
乒乓球拍上的鸟,两人的腾空;马背上洒落一地的苹果;拿着火炬的疯女人;坏掉的手表;不灭的烟火;男人成全了出走的母亲,找到了心爱的女子,念出了使屋子旋转的爱的咒语,他们终于可以拥吻。
可现实是,男主角一路找来,发现那个名字不过是一场游戏,为了表演而使用的假名。
唯一的线索,那个歌舞厅即将被拆毁,他知道找到女人的机会几乎为零,他来到破旧的电影院,开始了做梦,这一夜很短,他不希望醒来,所以希望它是“地球最后的一晚”。他所有的欲望,夹裹着记忆,在梦中转喻为了最后几十分钟的私人片段。其实影片在一开始就点了题,“如果我的身体是氢气,那么记忆就是一颗顽石”。
影片将这颗记忆之石的沉重,具象化,故事化,实现了个人隐梦到大众显梦的递进式阐释。所以,《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是一场“解梦”之旅。凯里和贵州话,你可以说是毕赣私人的东西,但梦境和欲望,回忆和苦痛却是大众化的,社会性的。跟着影片做一场140分钟的白日梦后,你心底藏得最深的那扇门将缓缓打开。在《地球最后的夜晚》里,我们的身体升腾为了氢气,而我们的记忆却变成了一块顽石。
从2D到3D是梦的升维,是记忆的苏醒。找不到又忘不了的人,把记忆变成了淹没我们的泥石流,囚困我们的心灵监狱,那里没有逃脱的钥匙,只有停了的钟、坏了的表,因为你离开时,刹那变为永恒。
那晚,我念出了爱的咒语,小屋旋转,灯关亮起,我看清你的脸,你温柔的吻过来。那一晚太短,我不舍醒来,于是祈祷那是“地球最后的夜晚”。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