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经纬 > 正文
生僻姓名的人,在实名制系统之外的那些日子
2022-06-15 10:55:4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消息,35岁的阿明(化名)遭遇的姓氏麻烦不断加剧,他的姓氏写作“一点一横,下面一个思”,多数情况下无法输入,也难以识别。

6月1日,上海“重启”后,他不能正常出入公共场所,因为姓氏生僻,无法完成实名认证,所以他一直没有上海健康码“随申码”。他去大数据中心咨询,去派出所改名,但由于没有随申码和对应的核酸信息,他不能进门。

他注册随申码时,输入姓氏无法认证识别。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事情一度陷入僵局,于是他发朋友圈求助。

读取身份证信息时,系统显示其姓氏为乱码,花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街道办所使用的是上海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系统,负责办理社保、医保等政务,该工作人员表示,她不清楚部门之间的信息是如何衔接的。

姓名生僻字问题曾在今年两会上被提出。“生僻字已经成为继老年人不适应信息化系统之后的又一个‘数字鸿沟’。”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一旦人的姓名中含有生僻字,就会在各种需要信息系统支持的场景下遇到麻烦——“你怎么样证明你是你。”

“生僻字问题与计算机处理汉字的标准不断进化有关。”邵志清说,“信息系统可以处理的文字数量依赖于计算机内的字符集,如果一个字没有收录在字符集中,信息系统就难以处理。目前大多数在使用的信息系统在建设时使用相对较老的GBK字符集(收录约2.1万个汉字),超出这个范围之外的汉字就成了这些信息系统无法常规处理的‘生僻字’。”

邵志清发现,为了处理这些生僻字,各种信息系统各自寻找办法,例如增设自造字、录入同音常见字或拼音字母替代。由于处理生僻字的办法不同,仍然无法解决数据流动和业务协同方面存在的技术障碍。

目前,公安部门公安人口信息的专用字库最齐全。邵志清建议,公安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统一建设生僻字字库。

经多家本地媒体报道后,6月4日,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联系阿明,为他处理了随申码问题。

【以下是他的自述】

“重启”第二天,“我去咨询能否改姓”

疫情开始之后,对实名认证要求比较高,无论何时,不管去哪个省都要有一个健康码或者核酸记录,这个东西一定要实名绑定。如果说你的字(姓名)有(冷僻字)问题的话,很容易出现问题。

今年4月份之前,我在居委的帮助下,可以通过扫“健康云”的码做核酸。4月初,突然全部切换成随申码,就比较尴尬了,我的随申码是一直不能用的——你要点健康码,它只会提示你去做实名认证。我填好真实姓名、身份证(信息)传上去之后,下一步就说“格式错误”,一直没有办法。

随申码可以线下认证,但是我在封控期间没办法出门,所以从4月到5月底,我都是扫身份证做的核酸。

因为没有随申码,虽然我可以做核酸,但是无法知道核酸结果。

6月1日可以出门了。物业、居委、保安了解我的情况,他们会放我出小区,但比如说复工或者去超市、餐厅肯定不行。

他的行驶证姓氏为手写。

出门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随申码实名的事情去落实一下。我先去了街道,他们还是挺上心的,一早上忙前忙后,不管什么方法一直都通过不了。他们说,你要么去大数据中心看看,以前也有一个类似情况的人。

我开车去大数据中心,那时候上海政府已经公布了进入任何公共场所需要绿码,包括72小时核酸。我去了之后,首先我没有随申码,就没有绿码,我跟他们解释半天,保安不让我进去。后来,好说歹说答应拿身份证去数字哨兵上扫一下,(扫出来)的确是绿码,却没有一条核酸记录,但我其实是前一天才在小区用身份证做过核酸。

没办法,我开车回去,当天下午又去做了个核酸,也是扫身份证做的,希望第二天能出现核酸记录。

我觉得这个事情现在太麻烦了,每个事情你都要各个部门跑一下,我想改个姓算了。

6月2日,我想去派出所咨询一下能不能改姓。

去派出所那天,我想核酸都过了十七八个小时了,结果肯定出来了,就去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这个事情。扫一下电子哨兵,还是没有核酸记录,我无法进入派出所。

在此之前,我已经打了一周12345热线,也在小程序留言了,但也只是反馈说会及时处理。

我实在没办法,就写了一则描述问题的朋友圈,后面就有媒体联系报道。

到6月4日早上,上海大数据中心就给我打电话了,要了我的身份证信息,从后台实名认证通过了。之后,我就有随申码了。

但是,那时候我打开随申码之后,发现还有一个问题,虽然我是绿码,能够看到我所有的核酸记录,但是里边的姓氏是不一样的,有“惠”,有“旺”。

直到6月5日早上,我用随申办领取了核酸码,做了一次核酸,它显示的是正常名字。检测结果也在里边了。

跟疫情相关的事,至少在上海,我是不会有任何的问题了。

“手机号挂靠在朋友名下”

我对于实名制的变化很敏感。

我记得手机号码开始要求实名认证,那段时间它就一直给你发短信说,要实名验证,不实名验证要给你停机,刚开始我也没有管这么多。(注:从2013年9月1日起,手机号码要求实名制。)

后来,有一天突然通知我停机了,我没办法,自己到营业厅。当时,在营业厅系统里面看,这个字也是打不进去,但是我又必须要通过实名认证,他们说还有一个办法,把我的号码挂到我朋友的名下。这个朋友是我以前的同事,也好久没有联系了,但(手机号)一直在他名下。

慢慢地,社交平台等也要实名制了。

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我出差比较多,也是拿护照去坐飞机。

如果我用中文名去订票的话,都不一定能订得上。比方说,现在的输入法可以把我的名字正确打出来,你输进去之后,后台系统无法识别这个字,你就通过不了添加证件号这一道。

我还试过,如果改成别的字,比如“惠”字,订票是可以订的,但订好之后去机场,人家一看名字不一样,也不会让你去坐飞机,需要机场盖章才能成行。2014年,我在上海开始工作,虽然我的身份证上能打出来这个字,但是在社保、税务系统里,打不出来这个字。所以我在交公积金、社保、纳税这方面就有点麻烦。

我纳税、社保都是放在“惠明”这个名字底下的,但是公积金又是缴在另一个名字下面。2015年,我在上海买房,办贷款的时候因为各个账户名字不统一,也遇到了麻烦,好在跑了一下也解决了。

后来,每年要申报税务,别人可以从个税的App上面去操作这个事情了,但是因为我的名字匹配不上,我也登录不进去,就去税务局弄了好几次,来来回回,最后人家帮我办成功了。

因为我换了几次工作,之后查税,发现整个系统就是1个身份证号3个不一样姓氏的名字,3笔不同的纳税记录。后来花了两三周时间,才把散落在三个名字里的纳税信息合并到一起了。

他在保险App上输入姓氏,系统无法识别。

关于保险,我还深有体会。因为我之前做过一次小手术,当时做理赔的时候,因为他们的系统里面也没这个字,你要确定你是你,来来回回开证明。最后我去医院开了一张有我名字的收据,寄给保险公司给办出来了。之前,我给车买保险,没办法买到我名下,(最后)是买到我妈名下的。所以实名制在生活中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

“过年老板发红包,也没法抢”

2013年我回国,应该有支付宝了,但后来它要求实名制我也用不了,就一直没用,“双11”这些东西我都参加不了。(注: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1月5日发布《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要求互联网支付账户的开立需要实行实名制。该《办法》于2016年7月1日正式生效。)

我几年前打电话给支付宝客服,今年还是去年,我发现可以用了,实名通过了,但是我绑不了银行卡,因为我银行卡(姓氏)是拼音。

微信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它没有实名认证的要求,只要你注册都能用,我记得是在2013年底微信也有支付功能了,刚开始,实名认证没有那么严,我也开通了支付功能。只要有信用卡,注册手机号,输入卡后面的三位安全码,就能绑定成功。

他的电子户口簿,姓氏显示为“?”。

但微信从今年1、2月份开始,实名认证变严格了。因为我是拼音,微信认证有问题,没有办法用任何支付功能。只要跟支付收钱相关的,我现在基本上都没什么关系。过年老板微信发红包,我也没办法抢。像这次随申码,最后也搞定了,只是沟通成本会高一点。

我觉得这个东西也不能怪某一个部门的人,我每次去跟他们说,他们都很理解、很同情,会想办法把这个字打出来,或者想另一个变通的方法把事情搞定。但那个节点把事情搞定了,可能其他各个部门的信息就对不上了。之后,又要自己一个个打通,但不一定每次打通得了。

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是,每一个字后面是有个编码的,为什么有的地方这个字能打出来,有的地方就不行?各部门之间这类信息是怎么流通的?

用了4年另一姓氏的身份证

姓氏带来的不便是随着年龄增加、互联网越来越普及,慢慢变多的。

我跟爸爸姓,这个姓主要分布在西北,陕西、甘肃。我是陕西渭南的,那边有一个西家村,我爷爷就是从这个村里边出来的,那里边人全姓这个。

上学期间就还好,这个字写错了也还好,顶多就是学校毕业证或者准考证对吧?基本上,所有省级或者国家级大考试,我的准考证姓氏都是“?”。

我记得16岁可以办身份证,可能我们那边这个姓氏的人多,身份证上这个字已经可以打出来了。

后来,我去西安上大学,需要跟着学校落集体公共户。那时候,这个字系统里打不出,我也在派出所待了老半天,人家(民警)说,那就给你换个字吧,换成了“惠”。说我姓氏的这个字应该是从“惠”字演变过来的,我就用“惠”这个身份证,这么过了4年。

他的驾驶证姓氏为“惠”字。

那时候,主要的不便在银行卡这一块,可能银行卡都不是自己的名字,要么拼音,要么换个字。考驾照也是,驾照那个地方也打不出来,我的驾照也是“惠”。之后,我大学毕业户口要落回原籍。当时我叔叔觉得不方便,已经给我堂妹改了(姓),但是我爸爸因为我是儿子,老一点人比较传统,觉得你这个祖姓一定要改回来。本来我那个字(在老家派出所)就能打出来,派出所就给我改回那个字了。

2009年我出国读书、工作了,待了4年。在国外,用拼音没有什么影响,回国后去了上海,随着互联网普及,麻烦就变多了。

现在(老家)那些人都改(姓)了。除了老人,很少有人还留这个字,都改成“惠”。

你要知道,在我爸那个年代,他们出生的时候,出生证、身份证都是手写的,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唯一的问题就是银行卡,但是银行也可以给他改个字开卡。他们那时候移动互联网没有那么发达,(生僻字姓氏的)影响微乎其微。

这个姓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破冰方式,我就说我的姓,一点一横,下面一个思想的思。有时候,自我介绍的时候会调侃一下,就说支付宝、微信都用不了,他们就会说21世纪还有这样的人,挺有意思的。

也就是破冰,你说我生活这么不方便。

这两天报道出来之后,很多人会留言说,为什么不改姓,你改姓不就妥了吗?改姓这个问题,如果年轻的时候,比方说你上大学或者大学毕业之前,比较简单,就是改个身份证、准考证、录取通知书、毕业证,我这30多岁了,车、房、工作、税、公积金、养老基金、保险,都改起来会有很大的阻力。

包括这次随申码搞定之后,我也就没有那么想改姓了。你越大越觉得改姓成本越高。说实话,像我妹大学一毕业马上就改,那时候真的很好,对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原标题:生僻姓名的人,在实名制系统之外的那些日子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