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消息,正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20日上午来到嘉峪关关城,察看关隘、建筑布局和山川形势,听取长城文物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弘扬情况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嘉峪关,是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称,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47年的历史。
作为明代长城沿线修筑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为壮观、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关隘,嘉峪关不仅是明代西北边防要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因而又被誉为“河西第一隘口”。
据两山、扼咽喉,站立关城之上,远处祁连山顶,白雪皑皑,依稀可见,河西走廊向西延伸,巍巍雄关,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两千多年前,张骞凿空西域,西汉政府开发河西,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即为河西四郡;
东汉时,中原与西方贸易畅通,嘉峪关一带成为贸易要道;
明朝开国大将宋国公冯胜略定河西,在班师凯旋的途中选中嘉峪山西麓建嘉峪关,并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设嘉峪关所。
……
中华大地上,绵亘万里的长城,绝不仅仅是一项军事工程,更承载了数千年的历史记忆,绝不仅仅是一种物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一曲《我的中国心》,为何能激荡起亿万国人的强烈共鸣?正是因为“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这些名词背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万里长城永不倒”!历经五千年风雨屹立不倒的,正是中华民族顽强坚毅、雄浑壮阔的民族精神。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体现为一种坚韧不拔的宝贵品质,是中国人民意志力和创造力的史诗。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长城的修筑,其工程量之浩大、难度之巨大,举世惊叹,是中国古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去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说:“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
图为1933年3月,驻守喜峰口的我第29军,在喜峰口与古北口之间的罗文峪布防。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体现为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英雄赞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炎黄子孙,正是唱着这支高昂的战歌,团结起来、众志成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体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是中国人民不断创造新的伟大奇迹的动力源泉。
“不到长城非好汉”。
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藏着中国人力争上游、奋斗不息的基因。
在那“长夜难明赤县天”的艰苦岁月里,毛泽东同志就曾信心满怀地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七十载接续奋斗、一往无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换了人间,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越。
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
“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原标题: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雄关漫道真如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