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ofo运营主体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由创始人戴威变更成为了陈正江。当天,ofo官方回应称,陈正江为ofo中国区业务主要负责人之一,法定代表人变革为公司正常业务。
保护戴威免担法律责任?
债务缠身的ofo,选择在此时变更运营主体法人,引发市场热议。某接近ofo的知情人士直言对ofo“正常人事变动”的说法并不相信。该人士透露,虽然目前有消息称ofo正在偿还部分物流公司的债务,但仍拖欠部分供应商的费用尚未偿清。
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认为,一家公司是不会无缘无故变更法人的,ofo运营主体此时变更法人或与该公司近期陷入的债务危机有关。
今年9月初,上市公司上海凤凰曾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凤凰自行车因与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涉及金额6815.11万元。此外,记者了解到,东峡大通还因与物流企业存有合同纠纷被诉讼。
在李易看来,如果被起诉公司没有做出反应,双方对簿公堂,那么东峡大通的法人就需要出面承担法律责任。
安徽承义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鲍金桥律师表示,如果法定代表人在履职期间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那么这名法定代表人即便不再履职也需要承担赔信责任。但是如果法定代表人在履职过程中,公司战略的制定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导致公司陷入亏损或诉讼,只要这名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在没有违反相关法规的前提下离职,除与公司有特别约定外,则不需对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因为,ofo变更运营主体法人的行为,或有保护戴威的意思。
出局前的“合适节点”?
但事情也有另一种看法。
去年11月,有媒体发文称,ofo资金告紧,已经开始挪用用户押金填补缺口,挪用总金额高达数十亿元,自行车厂以及公关公司等供应商的付款也均已暂停。
“每次负面新闻后,ofo的押金量就会掉一截,到最近已经影响不大,掉无可掉了。”据ofo内部员工透露。
裁员也随之持续进行。ofo联合创始人于信曾公开承认,5月中,ofo裁员目标是从1.2万人降到8000人,大量运维师傅被“优化”,而总部裁员500人。
不利消息接二连三,一切直指问题核心:ofo,还有钱吗?
炮弹可能所剩不多,据《财新》报道,到今年5月,ofo单月成本2.5亿元,而账面的可用金额已经不超过5亿元——ofo已快弹尽粮绝。
从一开始,ofo就是巨头的棋子。阿里看上的是它庞大的线下流量,就像美团对摩拜。滴滴的诉求更直接,大出行领域,共享单车是不可缺失的一环。
因有摩拜做参照,戴威的坚持,甚至在部分ofo员工看来,都不够理性:毕竟越早出手,ofo越能卖个好价钱,越久了,资产贬值更厉害。
事实上,无论是滴滴还是阿里,目前都已经对ofo转变了策略。6月之后,各种谈判进入僵持阶段。
滴滴和阿里都在等待一个时间节点,一旦ofo资金链彻底断裂,戴威不得不妥协。
大家各自心里都盘算着小九九,唯有戴威出局是共识。
这样看来,变更运营主体法人,或许就是资本眼中的“合适节点”?
上游新闻综合腾讯科技、证券日报、DoNews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