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报道,我非常理解,为什么李安在功成名就之后,还要在电影拍摄技术乃至形式上不断探索。因为只有像他一样,具有敏锐的艺术嗅觉和执着的艺术追求的人,才不会在职业生涯中停下脚步。更重要的是,当下的电影盛世里,确实暗藏着危机。
这一危机,不在于近来马丁·斯科塞斯与漫威之间的口水之争。不管超级英雄电影算不算电影,它所贡献的可观票房,都是实实在在的。眼下,影院电影面临的最大威胁,无疑是流媒体的兴起和壮大。在传统观念中,电视要比电影在艺术性上低一个档次,可正如我们现在亲眼所见的,流媒体推出的作品已经后来居上。
《双子杀手》海报
更要命的是,在家里的电视或电脑屏幕前观看一部影片,岂不是比赶去影院更方便、更舒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影院电影靠什么来留住观众?这,正是李安在苦苦思考的问题。于是,才有了《双子杀手》的诞生。
只是,李安所主导的这场技术革命,该让观众来买单吗?自观看本片时,这个疑问始终萦绕在我心头。说实话,看完本片后,我的心情更是纠结。
没错,3D+60帧/120帧的影厅,将给你带来不同于以往的观影感受。虽然我观看的只是60帧的版本,但大体上,我已经能理解李安想要给观众带来的,是怎样的视觉效果。
就拿开场的远距离狙击火车的桥段来说,这里头呈现出的,确实是一般电影拍摄技术难以企及的想象力。观众可以在银幕上看到的细节之丰富、取景之广阔,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好戏还在后头,在结尾的大战中,喷溅出来的玻璃渣仿佛直逼观众的眼睛,熊熊烈火仿佛能燃烧到我们跟前,可以说,这已超越了一般3D电影的概念。
更不用说,那位用数字技术塑造出来的新威尔·史密斯。老实说,如果没有事先了解过本片的拍摄背景,大多数观众可能根本想不到,他只是一个“假人”。在电影银幕上塑造一位演员的分身,并不难,难的是这个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一点技术的痕迹也没有留下。
《双子杀手》剧照
据说,李安在拍摄《双子杀手》的过程中很辛苦,但相信,本片中的某些尝试足以被载入电影史册,这会让他感到些许安慰。
只是,对不起,话说到这里,转折还是要出现了。如果您不是一位对电影艺术或技术很感兴趣的观众,或者说白了,如果您只是一位最最普通的观众,那么,《双子杀手》很可能会让你感到失望。
这么说吧,一般人关注的是电影“讲了什么”,而这一回,李安关注的是,电影应该“怎么讲”。拓宽电影叙事的边界,这当然是值得赞赏的。但以普通观众的修为,很可能跟不上这位电影大师的境界。
李安不是没有意识到这点,因此,他希望用一个商业化到有点俗套的故事,来包装他固有的深刻哲思。李安的电影终归是李安的电影,哪怕是拍摄超级英雄,比如《绿巨人》,也必然带有对自我的认识和反思。表面上看,《双子杀手》讲的是克隆杀手,但根本上,还是在讲人如何认识自己,能不能及时反省自己走过的路。
导演李安与领衔主演威尔·史密斯
威尔·史密斯与年轻版的自己不断争斗,各自陷入痛苦,最终达成和解。与其说这是一个科幻动作类型的故事,不如说是一出当代社会/职场的隐喻性神话。影片末尾,威尔史密斯对年轻的自己淳淳善诱、唠叨不已,却被他一句话噎了回来——我就是我,我会好好走人生的路。是的,即使我们能遇到三十年前的自己,也未必能帮他避开人生的弯路。这,才是人生的真意。
可惜,动作电影和人生哲思的结合,并不像李安所想象的那样完美。由于故事实在太过波澜不惊,让大多数普通观众(尤其是对李安的风格并不熟悉的观众)感受到的只有沉闷。本片的大多数文戏,都可以用无聊来形容,唯有动作戏到来时,才能刺激一下观众的神经。至于本片的故事内容,恐怕都不值得过多评价,和《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形成了鲜明对比。
本人观看的是上午场,但来观影的人数一点也不少。不知这其中,有没有慕名而来的观众,但遗憾的是,目力所及,有相当一部分观众提前退场。而据本人观察,在退场时,也有一些观众一脸懵懂。
导演李安
说到底,李安的革命,想要让观众来买单,恐怕并不现实。难怪,他的新片在北美也受到了冷遇。其实,我倒认为,影院电影的魅力,还是在它所独有的沉浸模式。无论流媒体如何先进、方便,在黑暗的影院中观影,仍然有不可替代的魔力。至少,以我的经验来看,每一次在影院里观影,都能够让我全神贯注、沉浸其中。这恰恰是在电影银幕上看片无论如何也无法带来的感受。
所以,在电影银幕上讲一个好故事,或许传统,但并没有过时。而李安,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但会这么想,也可能是因为本人的境界已经落后这位电影大师太远,太远。不知未来的他,会不会在技术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管怎样,他的探索精神和坚定信念,仍然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