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消息,多国遭遇的沙漠蝗虫灾害已持续数月,其规模在继续扩大。
分析人士认为,应对此次蝗灾,一方面需要国际社会采取有力措施共同防控,同时还要看清气候变化在灾害背后的“推手”作用,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刻不容缓。
未来一个月或出现新蝗群
近几个月来,沙漠蝗虫席卷了从西非到东非、从西亚至南亚共20多个国家,蝗灾面积总计16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非洲之角最为严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4日发布的报告,在非洲之角,特别是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情况极其令人担忧。
专家预测,沙漠蝗虫在东非国家的迁飞路径上广泛繁殖,虫卵可能会在3月至4月间孵化。
东非最重要的种植和收获季节将在3月至5月之间开始,若出现新蝗群,第二波蝗灾可能对粮食安全造成毁灭性后果。
随着蝗虫肆虐,目前各国政府以及国际组织的应对成本已飙升至1.38亿美元。
世界粮食计划署正在尽力减少蝗灾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已投入的成本比阻止蝗灾扩大的成本高出至少15倍。
气候变化和飓风导致蝗灾加剧
沙漠蝗在其跨境迁徙中吞噬了数百万公顷的植被,加剧了受灾地区本已脆弱的粮食安全状况。非洲之角国家已有超过2000万人陷入粮食危机。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日前发布报告称,东非地区多为自给性农业,膳食结构以未加工和新鲜食品为主,此次蝗灾毁坏了大量作物和牧草,预计将推高东非国家的食品价格,导致通胀风险增加,而长期可能加剧东非地区社会动荡。
分析人士指出,若不采取措施,到6月沙漠蝗虫的数量可能会增长500倍,并可能蔓延到非洲和亚洲的30个国家。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本月闭幕的非盟峰会上指出,气候变化是蝗灾加剧的重要因素。
东非地区常年干旱,但2019年是异常潮湿的一年,印度洋的温暖水域产生了大量热带气旋,造成大量降雨,这为蝗虫繁殖创造了“特殊”条件。海洋变暖,部分是由一种被称为“印度洋偶极子”的现象导致,同时也归因于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海洋温度上升。
此外,飓风也是导致此次蝗灾的因素之一。分析人士指出,过去10年间印度洋上的飓风活动愈加频繁。
莫让天灾变人祸
蝗灾对受灾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生计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将造成粮食短缺和人员流离失所等严重危机。
国际社会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应对蝗灾,避免天灾变成人祸。
与此同时,还应看到蝗灾背后的气候变化这一“隐形推手”。警钟已不止一次敲响,各国应提高警惕,加强沟通协作。
为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与和谐,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刻不容缓。
新闻资料:
沙漠蝗虫的危害
沙漠蝗虫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迁飞性害虫之一,每天可随风飞行150公里。蝗虫每天吃下的食物相当于自身重量。占地一平方公里的蝗虫群一天可吃掉3.5万人的口粮。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今年2月至3月中旬,红海两岸和非洲之角的气候和雨水条件仍然对蝗群繁殖有利。专家监测,沙漠蝗在40℃左右预计一个月一代,每代存活期长达3个月,蝗群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增加20倍。如果不加以遏制,数量将呈指数型上涨。
目前,受灾地区除了非洲以外,红海两岸蝗灾规模继续扩大,已影响也门、沙特阿拉伯、阿曼。此外,受强季风影响,大量蝗群一周前抵达海湾两侧,“造访”了科威特、巴林、卡塔尔和伊朗西南海岸区域。
巴基斯坦因蝗灾本月早些时候宣布国家紧急状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