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历史 > 正文
大历史|这对父子,活成了大宋的偶像
2022-07-06 09:01:38 来源:最爱历史

一生顺达的晏殊,遇到了他人生中最大的“政治危机”。

之前,宋真宗的妃子李宸妃去世,上级领导安排晏殊为她撰写墓志。

李宸妃的身后,隐藏着宋仁宗赵祯的身世之谜,即民间故事“狸猫换太子“的原型。赵祯其实是李宸妃所生,但自幼由宋真宗皇后刘娥抚养长大,这一秘密并未公开。

在当时,如何为李宸妃盖棺定论,是个棘手的问题。晏殊决定继续为朝廷隐瞒真相,在碑文中只说李宸妃生女一人,无子,而对她与宋仁宗的血缘关系只字未提。

宋仁宗亲政后,得知自己的身世,翻出当年晏殊写的碑文,气不打一处来。

皇帝对其他大臣说:“我出生的时候,晏殊为先帝侍臣,不可能不知实情,他没有说实话,这完全是欺君罔上。“

宋仁宗发火了,将他的老师晏殊贬出京,赶到地方为官。

▲“太平宰相”晏殊。图源:影视剧照

这是晏殊一生N次贬谪中的其中一次。欺君之罪可是要命的,但晏殊很淡定。不出意外,等皇帝消气后,这次危机就化解了。

晏殊为官,一向四平八稳,其学生欧阳修就评价他,“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

作为“太平宰相“,这是一种低调处世的政治智慧。

晏殊从政五十年,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走过了大宋的盛世年华,词中尽显富贵之气,艳丽而不失高雅。

他是北宋词坛第一位江西籍领袖,也是宋词婉约派的一代宗师。

他的第七子晏几道,继承其才学,词风、造诣不亚于其父亲,父子二人合称为“二晏”。

可以说,晏殊活成了无数帝国官员理想中的样子。谁不想像晏殊一样?位高权重,除了案牍劳形,就是风花雪月、歌席酒宴,无功无过,熬到退休。

人人都想做晏殊,自然会掩盖浮华表面下的层层危机。

▲晏殊。图源:影视剧照

在富足安逸的生活中,晏殊的词,不乏伤春怀旧之作,他经常感叹时光流逝,思考生命的意义。比如那首著名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的这类小令,流露出丝丝闲愁,不同于乱世文人所遭遇的沧桑巨变。

他生逢北宋“盛世”,又仕途顺达,未受过飘零之苦,只能写出苑中景物平缓变化的美。

同样是写春光易逝,他不像李煜,心怀亡国之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也无法像宋室南渡后的词人康与之一样感叹:“阿房废址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

晏殊的词,有亭台楼阁,有珠光宝气,有离愁,也有闺思,如那首《蝶恋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其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被国学大师王国维引用,以此形容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读书的第一种境界。

“无可奈何花落去”,也是晏殊对生命的忧虑。

年少成名的他,一生没有衣食之忧、冻馁之苦,唯独害怕“人貌老于前岁”,一步步走向衰老。

这与晏殊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晏殊。图源:影视剧照

晏殊是个神童,抚州临川人(今属江西),7岁能写文章,少年时经地方官员推荐,来到京城,与全国各地的千余名考生同时参加考试,并崭露头角,被宋真宗赐同进士出身,从此跻身官场,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仕宦生涯。

在一场考试中,学霸晏殊做试题时发现,这个题目是以前练习时做过的,于是果断站了出来,说:“这个题目我曾经做过,请出别的题吧。”考官便另外出了一道题,命他重新作答。

宋真宗听说后,对小晏殊大为赞赏,回头就给他发了offer,让他到秘书省(国家图书馆)上班。

少年得志之后,悲剧接踵而至。

晏殊有个感情要好的弟弟叫晏颍,也是个神童,同样得到皇帝欣赏,被赐同进士出身。

但晏颍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得知消息后,竟因情绪激动而突发急病,走入书房后,反锁上门,再也没有出来。等到家人推门进去,晏颍已经去世了。这一年,晏殊21岁。

少年独得圣宠,平步青云,弟弟却在眼前离世,这也许导致晏殊的性格变得十分敏感,更加忧生惧死。

晏殊词中的喜乐哀愁,应该都是他的真情流露。后世学者研究晏殊的词集《珠玉词》,却常批判其为“无病呻吟”。

因为,晏殊的词,大部分关于诗酒、歌舞,还有一些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祝祷之作,其作品中渗透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华贵气派,浸淫了高层的享乐意识。

这种精神状态,缺了几分忧国忧民、金戈铁马的家国情怀,少了对天下百姓的关怀。

▲宋仁宗一朝,人才辈出。图源:影视剧照

惜命的官员,往往是保守的,晏殊做官一向很稳。

宋真宗在位时,有一次,宰相寇准与丁谓翻脸了。寇准对宋真宗说,丁谓为人奸佞,不适用辅佐新君。宋真宗听了,表示赞同。

没想到寇准喝醉了酒,自己先把这件事泄露出来。丁谓知道后很害怕,决定先下手为强,诬告寇准,联合亲信请求皇帝罢了寇准的参政之职。

当天,宋真宗召晏殊入宫,拿出要求罢免寇准的名单给他看。晏殊不敢为寇准说好话,说:“臣如今掌外制,这不是臣负责的工作。”

这天晚上,晏殊连家都不敢回,怕自己出去了,别人说他有向寇准泄密的嫌疑,就住在了学士院的办公室。

后来,寇准遭到丁谓等人排挤,果然被罢相。

宋真宗选择晏殊为东宫伴读,当太子赵祯的老师,也是看在他为人老实。

当时,大臣们听说年轻的晏殊要担任这一职务,都很纳闷,问宋真宗,晏殊明明毫无资历,这是为何?

宋真宗说:“最近听说大臣们都在嬉戏游玩、聚会宴饮,只有晏殊是个例外。他整日闭门不出,研读诗书,这样谨慎好学的人,才适合辅佐太子啊!”

晏殊上任后,宋真宗跟他说了此事,勉励他好好工作。晏殊却坦率地说,官家,我没有出去玩,是因为没钱啊,如果我经济宽裕,也是要去宴饮游玩的。

宋仁宗即位后,作为其导师的晏殊受到重用,挤进了宰辅系统,成为文坛的领袖人物。

在优裕的生活环境中,晏殊每日以饮酒赋诗为乐(“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他有闲情逸致,又有文化修养,来吧,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时光。

“太平宰相”,这就是晏殊留给后世的印象,也是一个帝国官员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

北宋士大夫厚俸禄,多休假,退休待遇高。

宋朝为了吸取晚唐大权旁落的教训,自开国以来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待遇士大夫甚厚,皆前代所无”。因此,朝野上下都追求安逸,及时行乐,缺乏建功立业的精神。

当时,大宋王朝的官员,或者说体制内的文人,大都想成为晏殊的样子,寄情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像建安、盛唐诗人那般慷慨激昂,充满批判。

这种自我满足与陶醉,在他们看来,就是满满的正能量。

▲宋仁宗画像。图源:网络

晏殊对宋朝最大的贡献,是选贤任能,为朝廷提拔了一批人才。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等名臣都出自他门下。

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晏殊在地方为官时大兴学校,倡导州、县办学,对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的书院极力支持,办成了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

这一时期,范仲淹与晏殊结下了深厚的交情。

当时,范仲淹(点我)因母亲去世丁忧在家,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不应该出山任职,但晏殊不避世俗偏见,坚持聘请范仲淹出任书院的掌学。

范仲淹为晏殊的诚心所感动,大大方方地接下了晏殊的邀约,出山助其办学。后来经晏殊力荐,范仲淹入朝为秘阁校理,并在日后得到仁宗重用,推行了改革弊政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比晏殊年长2岁,由于这层渊源,他对晏殊终身执门生礼,后来当了参知政事,与晏殊同朝为相,也不曾改变。他还在诗中对晏殊说:“独愧铸颜恩未报。”

▲晏殊与范仲淹。图源:影视剧照

欧阳修也是晏殊举荐的人才。欧阳修年幼时家中贫困,可能是因为营养不良,长大后身材瘦弱,其貌不扬。他参加科举多次碰壁,最后一次进京,正好是晏殊担任主考官。

晏殊一眼就看出欧阳修是个人才,称赞他:“今一场中,唯贤一人识题。”

这一次,欧阳修终于考上了,位列十四名。

晏殊后来回忆,欧阳修未能中状元,是因为锋芒过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使他成才。

面试这种事情,有个看对眼的考官,事半功倍。

这些人才在晏殊的提携下进入朝堂,却在后来或多或少都“冒犯”过这位恩师。

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宋夏战事吃紧,当时晏殊是枢密使。欧阳修担心老师政务繁忙,过于辛苦,就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与朋友同去探望。

欧阳修一进门,只见晏殊家里热闹非凡,毫无紧迫的气氛,正在西园摆酒设宴。欧阳修大感意外,即席赋诗,劝谏老师,其中写道:“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

这是善意地提醒晏殊,您肩负重任,不应该如此花天酒地。

同样对晏殊毕恭毕敬的范仲淹,在国家大事上也不会附和晏殊的错误意见。

晏殊的学生,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一班人,大都是改革派,甚至连支持新政的宋仁宗都受过晏殊的教导。

晏殊难道看不出大宋盛世下的危机吗?

周汝昌先生读晏殊的诗,读出了一种寂寞感,如这首《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词中似乎藏着某种隐喻。

良辰佳节之际,两个少女在采桑的路上相遇。一见面,西邻女问东邻女:“你怎么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吧?”

东邻女笑道:“你莫胡说,我刚跟她们斗草来着,赢了不少呢!”

晏殊看朝臣争斗,就像看少女的游戏,他身在朝堂之中,不想卷入纷争,也不想变革,只想安稳地度过自己的政治生涯。这是晏殊的理性,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他代表的,是沉默的大多数,也是无数帝国官员的缩影,无功无过,度过此生足矣。

庆历新政时,晏殊当年为李宸妃撰写墓志之罪被旧事重提,孙甫、蔡襄等联名弹劾晏殊,指责他有“欺君之罪”。

幸而宋仁宗早已解开心结,没有给予晏殊冲动的惩罚,只是以“广营产以殖赀,多役兵而规利”的罪名处置,将他贬到颍州(今安徽阜阳)为官。

好运继续伴随着晏殊,他在不久后再次入朝,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光荣退休。

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病重,宋仁宗要去探望他。晏殊知道后,立马命人进宫捎信给仁宗,说:“臣是老毛病犯了,很快就痊愈了,不劳陛下操心。”

没过几日,晏殊就去世了。

宋仁宗亲临祭奠,但还是为不能见其最后一面而感到遗憾。之后,他为晏殊罢朝两天。

在晏殊晚年与他多次发生冲突的欧阳修,为恩师撰写神道碑,其中疑似内涵了晏殊“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却也颂扬了晏殊兴办教育、选拔人才的功绩,“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

▲晏殊与欧阳修。图源:影视剧照

晏殊有八个儿子,只有四子晏崇让在官场上较为显达,其余子女都无法重现晏殊的辉煌。

但有一个人例外,他以另一种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足迹,也与其父一样,代表着大宋官员的生存指南。

他就是晏殊的第七子——被称为“小晏”的晏几道。

晏殊去世后,包括晏几道在内的几个未成年子女由其长媳张氏抚养长大。

尽管有嫂子的教导,可晏几道这公子哥从小就叛逆,特别鄙视科举考试,像极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以往经常有人误传,晏家在晏殊死后家道中落。实际上,晏殊去世时,他的女婿富弼还在朝中担任要职,欧阳修等门生故吏也都在京城为官,晏家依旧是地位显赫的豪门。

至少在三十岁之前,晏几道都拥有丰厚的物质生活。

▲据史料记载,晏几道年少时参加过宋仁宗的宫廷宴乐。图源:影视剧照

青少年时期的晏几道,与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黄庭坚经常在一起谈文论艺、饮酒赋诗,举办了各式各样的家庭聚会,还在此期间邂逅了一段美好的爱情。

晏几道的词,写得最好的就是爱情。

当时,晏几道的朋友家中,有莲、鸿、苹、云四位年轻貌美的歌女,在一旁唱和。

多年后,半生蹉跎的晏几道回想起与小苹初遇的场景,写下《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人总是要吃饭的,步入中年的晏几道还得出来做打工人。

宋代,官员子女经过选拔,可通过门荫入仕,成为中下层官员。官二代晏几道正是通过这一途径授官。

然而,晏几道的快乐人生,在进入官场后戛然而止。

宋神宗熙宁变法期间,晏几道的一位朋友郑侠反对王安石变法,绘制《流民图》,反映灾情下灾民流离失所的现状,请求罢黜新法。

这一事件如晴天霹雳击中了晏几道。郑侠很快就出事了,被变法派揪住辫子,接受朝廷调查。

有人在他家中搜到晏几道写的诗:“小白长红又满枝,筑球场外独支頤。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得几时?”

由于这首诗,晏几道被怀疑讽刺新法而下狱,遭受了社会的毒打。

晏几道终于觉悟了,知道他不能一辈子碌碌无为。晏几道被释放后,家境已经每况愈下,他为求上进,给上司韩维献上一首词,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请他多多提携,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

韩维自称是晏殊的门下老吏,并称呼晏几道为郎君,却不愿提供帮助,并直言不讳地说,晏几道“才有余、德不足”。

这一番话,让晏几道心灰意冷,他从此不再介入朝中纷争,在工作之余,专心创作《小山词》,到后来,他的词名不下其父。

晏几道终其一生,只做过判官一类的地方官,却独善其身,活到了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他用诗词歌咏大宋的最后一个太平盛世,于古稀之年安然离世。

二晏,是“盛世”中无数官员的缩影。无论是一生顺达的太平宰相,还是壮志难酬的基层官员,他们都没能意识到大宋真正的危机。

面对“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的财政危机,以及即将到来的靖康之变,大宋需要像范仲淹这样的文武奇才,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也需要如王安石一样的改革者, 道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呐喊。

▲王安石画像。图源:网络

遗憾的是,沉默的大多数,依旧选择活在一件外表华丽的袍子下。

那时候,宋词还是小清新,在那之后,宋词是沾血的。

参考文献:

[宋] 晏殊:《珠玉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宋] 晏几道:《小山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宋]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年

[元]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三联书店,2006年

唐红卫:《二晏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