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夜雨 > 正文
上游•夜雨丨劳动礼赞丨抬工号子——劳动者之歌 - 李玮
05-01 10:30:00 来源:上游新闻

timg (7).jpg

抬工号子——劳动者之歌

李玮

在故乡老屋的角落里,还放着父亲生前用过的龙杠、打杵,孤独而冷清,灰尘淹没了它曾有过的欢闹。每当看到这些抬工工具,耳边就会回荡起那嘹亮悠远的抬儿调,也总能使我浮躁的心灵得到沉静和慰藉。

带着一份找寻,又一个槐花飘香时节,我决定回一趟老家。当行走在百步梯古蜀道时,一种熟悉而亲切的声音由远而近——循声望去,七八个乡亲抬着笨重的石头,正缓慢向上移动。铿锵的号子声从陡峭的千年古驿道飘逸开来,与蟠龙崖泉飞瀑的轰鸣声、千年黄荆树上的山鸟啁啾声,融汇在一起,在峡谷中回旋,飘荡······

抬工们歇气间隙,我上前与他们交谈。年长者叫杨学超,如所有山里人一样,诚实纯朴、宽厚仁爱而又风趣爽朗。老人今年74岁了,身体健朗,他吼唱的号子,韵辙宽泛,即景成歌,指物成调。老人告诉我,抬工通过吼唱号子,既抒发内心的情感、缓解疲劳,又能使大家步力合一,轻松协调。

抬儿调也叫“抬儿歌”“抬工号子”,它是乡亲们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是熔在山里人血液里的乡音,是山里人的魂儿——泥土在抬歌声中泛绿,农事在抬歌声中轮回,孩童在抬歌声中成长,乡村在抬歌声中五谷丰登。抬工号子声簇拥着一块块山石,砌成天险要隘,铺平陡峭蜀道,垒成拦河大坝,建起山里校舍······

曾经一段时期,欢快的抬工劳动场面、昂扬的抬工号子,随着时光的流逝,与乡村渐行渐远——曾经在家乡风靡千年的抬儿调,伴随一条条公路从城市延伸进深山茂林,伴随一种种网络信号穿进夯土民居的窗棂,那如风一般自由、如水一般流畅的抬歌逐渐式微,成为山间遗韵······所幸,各级政府以及文化部门及时进行抢救、挖掘和保护,古老的梁平抬儿调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一辈的抬工们也新编唱词进行传承——“老树著花无丑枝”,抬儿调依然响彻梁平大地,还登上央视舞台传播九州。

告别抬工们,我沿着曾经喧嚣繁华的百步梯继续前行。“蜀道难”等石刻大字苍劲古朴,雄风犹在;千年黄荆树新绿绽放,卓然屹立……身后,杨学超和抬工们亮起嗓子,那沉雄、刚毅、坚实、凝重的号子声又响了起来——

那号子声,仿佛从三国时期张飞、赵云厉兵秣马的鸣金战鼓中冲出来,从唐朝天宝年间运送荔枝马队扬起的尘土中扑过来,从宋朝陆游、范成大颂扬梁平的升平诗句中跳出来。

那号子声,分明从古洞蟠龙的壁缝中滴滴答答渗出来,从雌雄银杏的喁喁私语中飘过来,从唐家坡山坳里的袅袅炊烟中升起来,从扈家槽的沟沟坎坎里飞出来,从“蜀岭雄风”的云蒸霞蔚中浮起来,与长天和大地融为一体,升华为永恒。

那号子声,或激扬高昂、或韵味绵长;从秋沉到冬肃,从春红到夏绿,吼唱出了山里人的憨厚与倔强、欢乐和向往,也吼唱来了风和日丽、幸福安康。

那号子声,是一种默契、是一种诉说、是一种呐喊,更是一种希望!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乡亲们在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唱和中,开始了新的憧憬。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