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女记者王冰冰因长相甜美可爱,最近两年持续走红,在一些新闻报道中频频出镜,收获了大量粉丝。然而,近日网上忽然出现大量所谓“王冰冰塌房”的内容,一时间引起网民热议。
所谓“塌房”,是来自于一些好事网友的人肉搜索。有人称她大学时英语4级考试两次才通过,还有人进一步侵犯其个人隐私,在她早年写的博客中找到她的“情史”,公布她已经离婚。
目前,媒体对此的评论,主要集中在病态追星不可取、人肉搜索涉嫌违法两方面,其实还有许多可讨论之处。
王冰冰走红作为一个“现象”,早已引起学界关注。媒体曾有一篇报道《央视记者王冰冰为何走红,成学界关注热点》,指出王冰冰不但迅速成为媒体业内现象级人物,还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该报道谈到若干对王冰冰的研究,认为王冰冰的形象与央视以往庄重、严肃的记者形象不同,萌态的新闻感官符合新媒体平台用户或者说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和媒介使用习惯,是央视探索年轻化表达的一大成果;而网红记者作为依附于互联网技术平台、收获大量关注、并且具有媒体专业素养的记者,可能是未来媒体融合发展中媒体专业人才品牌塑造的新路径。
在肯定这一新路径所取得成绩的同时,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担忧,主要是颜值崇拜下的粉丝文化热潮容易造成新闻失焦,用户注意力发生偏移。这些年以来,新闻媒体、尤其是传统新闻媒体在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下,一直在思考如何转型、创新,不但想要保住既有的受众,还要争取更多的年轻受众,因此压力巨大。比如看到年轻人喜欢萌态,就想通过这样的形象把用户吸引过来,这种思维模式和操作方式有时会成功,有时则会遭遇到意想不到的所谓“翻车”。
在王冰冰事件中,女主播形象的创新吸引到了哪些年轻受众?在讨论中,多数人认为是传统直男式用户,他们往往喜爱清纯可爱的女孩,由于这类形象之前未进入新闻主播行列,因此让某些人感觉焕然一新。不过,问题又来了:既然许多网民喜欢这类女性,为什么最近又出现了大量对她的议论呢?
有人认为这并不难理解,这种形象偏好本身就基于传统的性别观念和道德观。在这些人眼里,如果一位女性已经32岁、19岁曾有同居经历、还离过婚等,那就是人生的黑点。于是,从对清纯玉女的喜爱一跃变为针对女性的年龄歧视和荡妇羞辱,就是顺理成章。
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冰冰的走红有厌女文化的社会背景,而被抹黑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厌女情结的体现,因此她是受益者现在则成为受害者。
客观地说,王冰冰是直男“玉女”(也有人称为白瘦幼)审美的得益者这一说法并不全面,目力所及她的受众不只是直男,女性也不少。当然,不排除一部分女性内化了男性的审美标准,用以自律或者评价同性,人的审美总是不可避免受到同一时代社会文化的影响。但我们也不该就此否定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不管在什么时代,跟主流背离的审美总是存在的,因此可以反推那些看起来顺应主流审美的观念也至少有部分是出于个人的独特偏好。
我们需要认识到,萌态可能并不是某些女性迎合直男审美的选择,她们对此另外有一番解读。我就有几位朋友平时喜欢萌态装扮,如穿洛丽塔服饰等,但她们的价值观与保守的直男大不相同,她们坚信性别平等,在追求个人的事业和生活上我行我素,坚持自我。
从这个角度来看,喜欢萌态装扮跟她们的特立独行是一致的,同样表现为一种对传统(成人)价值观的反叛。
在王冰冰的喜爱者之中,应该也有一部分这些新女性(以及有类似想法的新男性)的存在。也可能正是这些人,对王冰冰的这次所谓“塌房”事件作出了全新的解读,例如有些人提到,这根本就不是一次塌房,而是展现了一个“超级励志的人生”,如果那些网友讨论的都是事实:一个女孩年轻的时候敢爱敢恨,勇于尝试亲密关系,年龄大了也不瞻前顾后,对婚姻不满就果断离婚,如今事业有成,过上了单身赢家的生活,32岁还充满年轻活力,这难道不是每一个女性都想要的人生吗?
王冰冰能成为一个“现象”,对我们有另外一种启发。如果传统媒体在打造新型女主播、试图吸引年轻受众时,能把这种社会文化的(渐行)变迁考虑进去,看到年轻女性对独立、自主、性别平等生活的渴求与热爱,给女主播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事业,那么,所谓女主播“塌房”事件应该就会减少,甚至不复存在。
(作者丨陈亚亚,女性主义研究者。关注女性权益尤其是单身女性权益、环保议题。)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