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商年中大促的节点,往年“6·18”购物节总是伴随铺天盖地的广告以及“剁手党”提前高涨的热情。相比之下,今年的“6·18”显得不温不火,电商平台披露的下单金额虽仍在增长,但同比增幅明显趋缓。购物节为何疲软了?
一来,客观规律使然。历经十余年火箭式上升,各类电商购物节已经走过了高速增长期。“人造”购物节的红火,本质上源于消费需求的集中释放,但随着网购成为基本生活方式,许多人的消费需求已在平常得到满足。特别是购物节套路甚多,折扣力度造假、计算规则复杂等问题频频引发不满,消费者在一次次购物、比较、退货中加速成熟,早已磨练出更为理性的态度。
二来,受疫情影响,人们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有所减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国内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6%,而2020年和2021年同期的增速分别高达11.5%、19.9%。在这样的大背景下,“6·18”自然也不例外。眼下国内不少地区尚有疫情反复,物流运输不可避免受到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热情。
今年的“6·18”是一个缩影,反映出疫情等现实因素对消费的短期冲击。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既关乎人民生活的基本盘,也影响国民经济的基本面。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消费潜力足、韧性强的特点没有改变,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面对当前客观存在的困难,如何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消费市场持续恢复是一道必须破解的课题。
近段时间,从国家到地方均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举措。在抓好落实的基础上,尤其要关注以下方面。首先就是以更大力度稳就业、稳收入。有钱才能消费,有保障才敢消费,这是基本常识。千方百计扶助企业、开拓岗位、畅通信息、做好服务,让人们的就业和收入更稳定,扩大消费才有根本动力。
另一个关键是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培育新兴消费,不断激发潜在消费。要引导电商平台和厂家商家跳出“造节促销”等窠臼,紧抓消费变化趋势,以新需求催生新供给,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更好发挥平台经济对消费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
短期来看,随着近期稳增长促消费政策的落实,消费恢复、回补的势头将会加快。但考虑疫情因素,恢复进程的不确定性也依然存在。政府部门还是要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措施的科学性、精准性,确保在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打通消费“最后一公里”。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又有协同发力的政策支持和工作部署,一定能够巩固经济复苏势头,进一步推动消费平稳增长。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