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港珠澳大桥通车首日:“大桥游”火热,观桥时乘客欢呼鼓掌
10-25 08:42:46 来源:澎湃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消息,怕误了一早的行程,陈洁失眠了,“一晚上没怎么睡”。

关注港珠澳大桥好几年,她记得很清楚,10月24日上午9时大桥通车运营。几个姨妈很想看大桥,可惜有的在湖南老家,有的工作没空,陈洁先来探路。

10月24日早上6时30分,在广东中山市区居住的陈洁起床,去中山北站赶8时21分前往珠海的城轨。8时54分,陈洁到达珠海城轨站,并于9时整上了前往珠海公路口岸的专线车。9时02分,她忍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港珠澳大桥#首批乘客。”

未到前,陈洁心想,自己来得这么早,估计是当天通关的前几名,至少也在前一百名以内。

9时18分,当她抵达口岸,被现场的热闹熙攘气氛惊到了,“没想到已经挤满了人,估计得排前一千名了”。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和陈洁一样,24日一早,很多人来到珠海公路口岸,排队等待过关,期待一览世界最长跨海大桥的风采。拍照留念时,有游客特意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横幅,上面写着——“历史性一刻”。

“大桥游”火热

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运营前一晚,十余公里之外的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办公楼不少房间都亮着灯。余烈是该局的副局长,他也在加班。

当晚21时许,有人打电话来,咨询次日私家车上大桥的情况。余烈事先了解到,很多旅游社推出了“大桥首日体验游”,卖了很多票,便跟对方说:“大桥通行能力没有问题,但可能首日口岸人流比较大,建议私家车错开出行。”

“明天(24日)应该没什么压力,究竟有多少人,现在还不知道。”余烈笑说。

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位于修建的人工岛上,距离珠海拱北口岸不远。根据安排,大桥于10月24日上午9时通车。

10月24日8时许,通关尚未开始,珠海公路口岸外的广场已挤满人,多数是来体验大桥的游客。  

24日早上6时许,澎湃新闻抵达珠海公路口岸,现场已有工作人员在做准备工作。8时08分左右,第一辆游客大巴抵达,口岸外围的广场很快热闹起来,不久便排起长队。

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亲身体验港珠澳大桥而来,多数是报团的游客,少数自由行。

张兵利和父亲第一次来广东,在珠海生活的亲戚帮他们报上了大桥的“首发团”。

47岁的张兵利是河南洛阳人,她是一名教师,休假和家人于10月21日来珠海游玩。张兵利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广东,同行共5人,3人没有港澳通行证,她和父亲有港澳通行证,于是她和父亲昨日去了澳门,今日来体验大桥,顺道去香港看看。

张兵利的父亲张世璞77岁了,马上要踏上港珠澳大桥,他很期待,说“首发只有一次”。

父女俩报的是广东省拱北口岸中国旅行社的“港珠澳大桥首发团”,体验完大桥后,他们将前往香港昂坪,那里可参观宝莲寺,也可坐缆车。

张兵利表示,他们在珠海有亲戚,是亲戚帮忙报的团,“首日的团很难订,没有太多选择,能去就行”。

广东省拱北口岸中国旅行社一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港珠澳大桥首发团”很火爆,今日有250多人报名参加,团费200-600元不等,卖点主要是体验大桥,再是去香港昂坪或者迪士尼逛逛。

该工作人员还介绍,港珠澳大桥未通车前,他们带团去香港都得坐船。通车后将带来全新体验,只是前期人工岛不能下车游览,有点遗憾。

中山国旅的线路负责人吴雪芬表示,“大桥游”很受欢迎。她所在的旅行社首发100人,后面的团已经排到了12月,每天都有。

“很多游客都去过香港,报名游客主要是看大桥。”吴雪芬说。

在成群的体验者中,也夹杂着少数自由行的游客。

因有长辈在香港生活,83岁的中山人胡振华每两周去一次香港,过去他要么坐船去,要么走深圳去香港。这次,他打算体验大桥去香港,回程时再体验前阵子刚开通的广深港高铁。

今年83岁胡振华生活在中山,因为有长辈住在香港需要探望,他每隔两周就要去一次香港。过去,胡振华要么坐船去,约一个半小时;要么坐大巴去,途经深圳再进香港,不堵车也要3个小时。

胡振华说,通车当日,他早上5点多就起床了,一个人特意来体验大桥,最想知道走大桥会不会节省时间。

胡振华早已计划好,返程时,他就坐前不久刚开通广深港高铁,一次赴港之旅,体验两种最新的出行方式。

排队等待边检时,一名70岁的老人拿出DV拍摄。据该老人介绍,他和老伴是四川人,之前去过一次香港,得知大桥要开通,特意赶过来。

两人选择的是自由行,主要想看看大桥。遗憾的是,十多分钟等待后,两位老人被告知,他们通行证签注时间已过期,今日无法过关了。

在边检口附近徘徊了一阵,得知确实无法通关后,两位老人无奈转身离开。

观桥时乘客欢呼鼓掌

10月24日8时50分左右,等待通关的队伍开始缓缓向前挪动。跟随人流,约30分钟后,记者成功通关。

通关后即可乘车进入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通行指南》显示,大桥可通行“五类车”,即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出租车、货运车辆、跨境私家车等。

在粤港私家车方面,在大桥开通前发出的香港两地牌私家车及内地私家车配额分别为约10000个和约1000个。此外,粤港政府也会在稍后适当时间宣布允许目前持有配额使用其他口岸的粤港两地牌私家车,免手续试用大桥的细节安排。私家车通行一次收费150元。

对于多数人来说,穿梭巴士或直通大巴是最方便的选择。

经过40多分钟的行驶,穿梭巴士抵达珠港澳大桥香港口岸。

其中,穿梭巴士是港珠澳大桥粤港及港澳口岸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提供频密接驳服务。穿梭巴士的港珠线、港澳线均24小时运行,两条线路将投放140辆穿梭巴士。乘坐穿梭巴士从珠海公路口岸至香港口岸约40分钟,繁忙时间为每5分钟一班。

票价方面,穿梭巴士的港珠线与港澳线同价,日间票价58元,夜间票价63元,儿童、老人、伤健人士等5折优惠。

上午9时56分,记者乘坐的穿梭巴士启动,前往香港。

穿梭巴士行驶在双向6车道、限速100km/h的大桥上,乘客们忍不住探头张望,眺望远处的伶仃洋,对着窗外的大桥拍照留念。

有人想看中华白海豚,但一睹“水上大熊猫”需要运气。前一日,广东海事局海巡船就在东人工岛附近发现了5只白海豚,当时它们正向大桥方向列队游去。有人想登上人工岛,下车看看整个大桥风貌,获知人工岛暂时不能停车,接连感叹“太遗憾”。

在广东中山生活的陈洁去过香港十余次,她一早起床,特意前来体验大桥,顺便去香港看画展。

1989年出生的陈洁是美术生,在北京读大学,后在上海工作。因家人在广东,陈洁来到广东中山,选择在创意设计方向创业,自称是“搞艺术的”。

陈洁说,她做创意设计,需要灵感,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这次她主要为看港珠澳大桥而来,顺道去香港看画展,“画展有一段时间都可看,但首日通车只有今天。” 

陈洁对港珠澳大桥的“中国结”情有独钟。成功拍到一张“中国结”后,她很快将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这是她当天发的第三条关于大桥的朋友圈,惹得“平时不出来的朋友都出来了”。

“中国结”,源自于桥塔的一处造型设计。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共有三座通航孔桥、七座桥塔,其中包括九洲航道桥的“风帆”双塔、青州航道桥“中国结”桥塔、江海直达船航道桥的“海豚”塔。

港珠澳大桥设计负责人孟凡超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塔桥的设计包含了粤港澳三地合作、共建这座大桥的各种文化元素”,从最开始的设计理念到最后的呈现,结合了美感、文化、气候和水文条件,并进行了无数次修改。

穿梭巴士进入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时,多位乘客欢呼鼓掌。

上午10时18分左右,穿梭巴士进入海底公路沉管隧道,车上多位乘客不自觉地发出了惊呼,接着有人鼓掌。约10分钟后,穿梭巴士穿越了6.7公里长的隧道,即将进入香港境内,车上又响起惊呼声和掌声。

眺望、拍照、讨论......体验大桥的乘客在惊叹的同时,也对大桥的“牛气”如数家珍:总长约55公里,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总投资约1200亿元;设计使用寿命120年,防16级台风、8级地震;6年筹备,9年建设,从方案提出、前期工作、设计实施等至今已超过15年.....

然而,多数乘客不太清楚的是,港珠澳大桥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

上世纪80年代,香港实业家胡应湘最早提出了在珠海、香港之间修建跨海大桥的构想。胡应湘本是土木工程专业出身,当时画出了大桥草图。

据新华社10月23日报道,回忆35年前提出的大胆设想,83岁的胡应湘这样说,“如果在珠江口建一座穿越伶仃洋、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跨海大桥,可以打开珠江西岸制造业的出海口,也能让香港繁荣的商业辐射到这里。”

余烈说,早前,珠海市也曾提出修建“伶仃洋大桥”,但因当时香港、澳门均未回归,此构想未能付诸实践。

据央视新闻报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特区政府为振兴香港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认为有必要尽快建设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跨海陆路通道,以充分发挥香港、澳门的优势,并于2002年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桥的建议。

最终,该建议被采纳。

2003年8月4日,国务院批准三地政府开展大桥前期工作,同意粤、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并于当月29日在广州召开了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2004年3月,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正式成立,全面启动大桥各项建设前期工作。

就这样,港珠澳大桥成为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京沪高铁之后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大桥的亮相除了惊到游客,也轰动了世界,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被外媒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确实太难了,但最后做成了”

“60后”余烈是这一“奇迹”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他大学读的是桥梁专业,后进入广东省交通厅工作。2003年10月,作为省交通厅的公务员,余烈第一次接触到港珠澳大桥项目,参与到该项目的材料准备、审核等工作。

2004年3月,13人的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成立,余烈是其中之一,任主任助理。余烈表示,当时人员很少,都来自不同单位,其中技术人员8人。此外,香港、澳门各有一人担任副主任,属于兼职。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开工建设。半年后,由香港、广东、澳门三地政府共同举办的事业单位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正式成立,该机构主要承担大桥主体部分的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的组织实施等工作。

6年筹备,9年建设,余烈说,“确实太难了,但最后做成了。”

在余烈看来,这份“难”,首先体现在建设环境条件。

港珠澳大桥穿越伶仃洋,这片水域航运繁忙,台风多发。仅施工水域每天有超过4000艘各类船舶航行,每年台风、大雾、强对流天气致使有效作业时间只有200天左右。

余烈说,珠江口每年会遭遇4-6个台风,9年建设期仅防御台风就有40次,其中6次一级应急响应,应对强台风、超强台风3次。

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包括海中桥隧主体工程,香港、珠海、澳门口岸和接线,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其中,主体工程项目全长约29.6公里,概算投资480.68亿元,采用桥岛隧组合方案,22.9公里为桥梁,穿越伶仃西航道和铜鼓航道约6.7公里为岛隧组合。

余烈负责大桥的工程、环保、安全等方面工作,他直言压力很大。

谈起大桥的建设难度,他这样阐释:除了要建桥,还要离岸建设2个隧道人工岛、6.7公里的世界最长海底公路沉管隧道,同时要考虑珠江出海口的繁忙航运、港澳机场的航空限高、中华白海豚保护等。

如今,港珠澳大桥的路线经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达到10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30万吨油轮可以通行。

余烈表示,珠江出海口有繁忙的航运,为保障水上交通安全,预留未来航运发展空间,若建桥必然是跨径大、净空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此处临近香港机场,对建筑物高度有要求,故最后采取了修建沉管隧道的方案,这比建桥更难。

另一个难点,是大桥涉及到粤港澳三地合作共建。

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据余烈介绍,粤港澳三地不仅在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存在差异,制度方面也具有多样性,任何一项决策都得符合三方的要求,这大大增加了工作难度。他举例说,仅投资融资方案就前前后后做了十多种。

此外,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在《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建设情况汇报》这样写道: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推进的过程远非一帆风顺,内地与港澳地区在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办事程序、技术标准、思维习惯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三地政府都有自己的诉求,构图协调的事项涉及方方面面,每一项问题都需经过反复论证、反复协商,达成共识。在2003-2009年六年的前期研究工作期间,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大量的专题论证,共完成了专题研究报告51项。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协调解决了大桥登陆点、桥位方案、桥隧工程方案比较、口岸查验模式论证、投融资方案、通航标准及锚地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等关键性问题。

值得骄傲的是,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安全事故、质量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做到了人与工程、环境和谐相处,实现了海上“三零”(零死亡、零污染、零事故),并实现了白海豚“零伤亡不搬家”的目标。

对于大桥通车,余烈的最大感慨是,能参与这么大的项目,他很自豪,也很有成就感,“个人是渺小的,但在大时代里把握住机会,全程参与超级工程论证和建设,努力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澎湃新闻注意到,通车首日凌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参建单位寄语》。大桥岛隧工程项目经理林鸣说,“港珠澳大桥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智慧,展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代表了国际领先水平。岛隧工程作为港珠澳大桥的控制性工程,十二年磨一剑,建成了东西人工岛两座“最美地标”和一条“最美隧道”,圆满完成国家交付的历史使命。中国工程师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新知识与新样本,在世界沉管隧道建设史上做出了充满中国智慧的巨大贡献。再好的大戏总有落幕之时,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工程结束了,我们留下了一座大桥。”

助推大湾区互联互通

10月24日10点40分左右,穿梭大巴抵达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该口岸位于大屿山北侧。多位香港居民告诉澎湃新闻,从市区到该口岸,交通网络发达,一般约半小时即可到达。

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位于香港大屿山,多位香港居民表示,从市区来该口岸,有很多交通工具接驳,交通方便。

从香港返回珠海的路上,记者遇到了多位香港居民,他们也均特意前来体验港珠澳大桥,最看重走大桥是否节省时间。

提前2天,香港居民王女士和姐姐等3人想报香港前往中山途径大桥的首班直通车,没有报上,最后报上10时许的直通车。她说主要为体验大桥而来,想知道走大桥是否能节省时间。

王女士是香港人,住在旺角,为了第一时间体验大桥,她和姐姐等3人原打算报香港至中山的第一班途径大桥直通车。谁知,“大桥游”在香港也火热,王女士等人没有报上第一班,只报上了当天上午10时许的直通车。

根据安排,经港珠澳大桥进入珠海后,王女士等人将前往中山,在中山喝茶吃饭,并于当日下午4时许返程。王女士说,行程很紧,纯粹是来看大桥的,看走大桥是否更节省时间。

年过五旬的汤先生是首日体验港珠澳大桥的香港居民之一。他一个人选择乘坐穿梭巴士,先去珠海,再去澳门。

汤先生说,香港人也很关注大桥,都想体验下,他的朋友没空来,让他先过来摸情况,过几天他可能会跟朋友再次体验。

汤先生在澳门有朋友,经常前往澳门。他说,上世纪70年代,从香港去澳门要一个晚上,现在粤港澳三地的交通越来越方便。

此前,汤先生曾乘船看过港珠澳大桥全貌,看后他的感慨是“国家很厉害”。第一次坐在行驶在大桥上的穿梭巴士上,汤先生仍不时望着窗外,仔细看着另一视角下的大桥。

在香港口岸乘坐巴士,约40分钟后,陈洁到了香港中环。她计算了从中山到香港这一路费用明细:中山至珠海的轻轨30元,珠海轻轨站前往珠海公路口岸的巴士2.5元(原价5元,打了半折),穿梭巴士58元,香港口岸去市香港中环的巴士40港币(约36元),共计约126.5元,耗时3个多小时。

大桥的三地口岸均24小时通关。

尽管没有预想中的那样省钱、省时间,陈洁仍对走港珠澳大桥这条线路抱有好感,称下次还会体验。在她看来,走大桥去港澳还有一个优势,即可24小时通关。

在从香港回珠海的穿梭巴士上,车上的乘客多是香港居民,他们也是第一次体验大桥。途中,不少乘客站起走动,从车窗找好的角度拍大桥。见有记者采访拍摄,也有乘客发出阵阵欢呼声。

相比过去,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首次实现了珠海、澳门与香港的陆路连接,使三地间的车程从3个小时缩短至约30分钟。

同时,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120年,防16级台风、8级台风。余烈向澎湃新闻表示,大桥标准很高,这是中国工业制造业进步的体现,也是中国迈向“桥梁强国”的标杆。

在余烈看来,港珠澳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桥,而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部分,“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桥梁,将助推大湾区的经济腾飞,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大桥设计负责人孟凡超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也表示,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通车后将形成三地“1小时生活圈”,珠三角同城化、一体化的时代即将到来;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支撑作用,经济价值远超大桥本身千亿元的投资,未来会为区域内经济产生数万亿经济效益。

作为国家级战略来规划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共同组成。

公开信息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800万,去年GDP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

在专家、学者眼里,港珠澳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广东省法学会港澳基本法研究会会长、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邹平学认为,港珠澳大桥这一跨境大型基建项目,极大完善了粤港澳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格局,从全局角度来看,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搭建了更加通联的道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港澳与整个内地的互联互通等方面,都有很明显的积极意义,更直接来看,可以极大减少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多方面的交往的成本。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后的重大利好,它会为湾区带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助力。”邹平学认为,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为今后香港金融贸易航运等行业和澳门国际休闲娱乐中心、经济多元化,在与珠三角、广东以及整个内地的沟通联系方面都提供了巨大空间。

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广东珠海横琴自贸区专家委员会委员肖耿表示,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及此前广深港高铁的开通运营,使湾区搭建起了一小时生活圈,“湾区未来的竞争,除了制度竞争,就是人才竞争。这也是世界级的人才竞争。他们将有很多选择,工作条件、居住环境、自由度等。”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余烈最关注的还是营运安全问题,如遇台风、大雾、暴雨等恶劣气候,或一旦发生隧道火灾、交通事故、桥区水上安全等意外事故,都需要立即反应和现场处置。

余烈表示,大桥跨海连接粤港澳三地,上桥意味着要进入口岸管制区,有边检方面的管理要求,因而在人工岛驻有营运管理和应急人员,需要做好日常营运管理工作及应对突发事件。假如遇到重大事故,则需按预案及程序报告,甚至需要三地联动。

“有10多个预案,各种情况都考虑了,开展了演练。”余烈说。

他还表示,港珠澳大桥进入运营后,预估会有一些反馈意见,将评估后进一步细化日常管理要求,“在保证运营安全的情况下,要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尽量让用户有便捷、舒适的体验。”

原标题:港珠澳大桥通车首日:“大桥游”火热,观桥时乘客欢呼鼓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