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渝东南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这里有摩围山、阿依河等美景。可你知道吗?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为摩围山写过诗,相当于彭水古代的“旅游大使”啊!
19日,市规划局开设的“市民规划讲堂”之规划师带你看区县第六站,来到彭水,为你讲述彭水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三条大通道通彭水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乌江下游,跨武陵山脉和大娄山脉,境内乌江、郁江交汇。北连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连黔江区,南接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西边与武隆区接壤。
△彭水县城全景
彭水县依托已有的“三条大通道”(乌江航道、渝怀铁路、渝湘高速),结合周边区县的黔江舟白机场、在建的仙女山旅游支线机场,将具有更加优越的水、陆、空交通运输条件。
武陵山最早开发地
由于古时境内盛产盐(井盐)、丹(朱砂),又有乌、郁两江水道,人口往今彭水县境内聚集,这里是武陵山区中开发最早的政治、经济重地。
彭水建县始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称为汉葭县,属釜州巴郡管辖。隋朝设置彭水县。
唐朝为黔中道(全国十五道之一)、黔州、彭水县三级治所地,为十八州(今川、黔、湘、鄂、桂结合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南宋升黔州为绍庆府。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罢府。元、明两代,多次“赶苗拓业”,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萧条。清初,彭水县属重庆府,招民垦荒,社会安定,经济开始复苏。
民国时期,彭水县隶属于四川省。1984年11月成立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属四川省涪陵地区;1997年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成为重庆直辖市的一个县,属重庆市黔江地区;2001年属重庆市直辖。
如一幅江城美景画
彭水县境内水系资源极为丰富,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4条,即乌江、郁江、普子河、芙蓉江。
△阿依河
大家熟知的阿依河景区,就是乌江的一部分。
彭水县城所在地,乌江、郁江两江汇流,周围多山环抱,俨然一幅画山水秀美的江城美景画。
正因为彭水古时盛产盐丹,还有乌江、郁江两条水道,彭水码头每日舟楫往来、商贾辐辏,成为黔东北地区进入重庆、四川的必经之地。
文人墨客诗诵彭水
唐、宋时期黔中道和绍庆府的繁荣,还有独特的山水美景,让彭水成为文人墨客创作诗词歌赋的乐土。其中不乏白居易、刘禹锡、黄庭坚等大家。
其中,位于“百里乌江画廊”中下段的摩围山出镜率最高,不信我们来看看。
△摩围山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酬严中丞晚晀见寄》中写道:“摩围山下色,明月峡中声。晚后连天碧,秋来澈底清……”在《送萧处士游黔南》中还向萧处士推荐摩围山:“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不醉黔中争去得,摩围山色正苍苍”。
唐代诗人刘禹锡还曾在此写下“常说摩围似灵鹫,却将山屐上丹梯”,把摩围山与如来佛的灵鹫山相比拟。
北宋诗人黄庭坚谪居黔州期间,浸润在摩围山的山色中,更是自号“摩围老人”,写下“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的诗句。
文脉传延,余韵流风。这些历史印迹给彭水的山水美景添上了浓浓的诗意。
有特色的民族风情
在彭水生活了千百年的苗族与土家族人,创造出了丰富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遗产。
比如,蔡龙王、吴幺姑等民间传说;太原民歌、梅子山歌、鞍子苗歌以及乌江号子、娇阿依等民间曲目;苗族吊脚楼等民间雕刻与建筑艺术。
以及郁山鸡豆花、嘟卷子、擀酥饼、灰豆腐等传统食品。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蒋艳 实习生周雅丽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