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修武 陆军军医大学供图
卞修武工作照(右一) 陆军军医大学供图
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在选举产生的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6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中,陆军军医大学卞修武教授当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成为该校首位中科院院士和今年陆军唯一当选院士。
曾被授予“杰出病理学家奖”
卞修武教授是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教授、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是土生土长的陆军军医大学人,长期从事被称为肿瘤诊断“金标准”的临床医学病理诊断和研究工作。
卞教授是我国临床病理诊断的权威专家,将我国肿瘤血管病理学和肿瘤分子病理诊断水平提升至国际前列,被美国临床病理学会和全美华人病理学会授予“杰出病理学家奖”。
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和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一等奖各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被推选为国际病理学会(IAP)中国区分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转移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创立肿瘤血管病理学及其诊断体系
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但百余年来,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始动环节、启动细胞和血管病理生物学特征缺乏深入认识,其在病理诊断及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不清。卞修武教授从1987年开始,25年磨一剑,成功揭示微血管构筑特征,率先提出“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并阐明其发生机制。
该研究成果也揭示了既往抗血管生成药物疗效不佳的原因,提出基于“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促血管正常化的抗肿瘤治疗新思路,建立了药物研究新模型,研发出抗癌新化合物诺帝(Nordy),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完成新药临床前研究,为肿瘤抗血管生成个体化治疗奠定了重要基础。发现肿瘤干细胞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关键作用和机制,开拓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新领域肿瘤生长和转移不仅依赖于新生血管,而且依赖于微环境,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种子”与“土壤”之间内在作用机理也是亟待回答的重大科学问题。
卞修武教授主持完成肿瘤干细胞领域我国首个973、863等重大项目研究,进一步提出证据表明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发生、侵袭、转移和复发的“种子”细胞,并阐明其内在机制,率先揭示了肿瘤“种子”与免疫微环境“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清除循环肿瘤干细胞、监测微环境免疫状态,从而指导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牵头制定肿瘤病理诊断规范和行业标准
卞修武教授牵头制定《肿瘤病理规范化诊断标准》等12项行业规范和标准,推动我国病理诊断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精准化。他发起成立全国脑神经病理学组,每年承担大量来自国内外的疑难神经病理会诊工作。
他带领学科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新药创制肿瘤干细胞技术平台和国家重点领域“肿瘤干细胞研究”创新团队,主编和副主编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病理学》和专著各4部。
卞修武教授的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Stem Cell、Nat Immunol、PNAS、Hepatology、Cancer Res、J Pathol等国际知名期刊,累计达160余篇,被Nature、Cell等国际著名期刊引用4000余次,主编、副主编中英文专著、教材16部,获得授权专利14件。Neurosurgery主编赞誉“这是一项完美的研究,基于该研究的策略将使病人受益”。
卞修武教授还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军队高层次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 国家创新推进计划重点领域“肿瘤干细胞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培养的100余名研究生中23人成为学科学术带头人。
据悉,2017年共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61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4.1岁,最小年龄46岁,最大年龄67岁,60岁(含)以下的占91.8%。新当选院士中有3名女性。
另外,16人新当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其中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通讯员 胡红升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