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自己学着投资理财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会去寻找一些有高额利息的项目,殊不知,这背后很有可能是陷阱。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对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非法集资的新特点、新趋势进行了梳理,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防范金融投资骗局。
房地产、私募、电商和信息中介成为高发领域
去年以来,在对非法金融活动的持续高压打击下,我市非法集资风险有所缓解,但形势依然严峻,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电子商务和各类信息中介平台成为我市非法集资“重灾区”,同时案件类型日渐多元,骗局花样层出不穷。
“以电商为例,在已发生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参与者,往往打着’商业模式创新、区块链、财富机遇’等名头蒙混概念,谎称花钱买东西不但能获得商品、更能获取成倍利息,严重背离电商平台消费购物的本质,吸引大量人员参与投机,最后血本无归。”
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近几年来,电子商务愈发普及,不法分子利用部分群众想赚快钱、“捞一把就走”的侥幸心理,设定各种陷阱诱惑欺骗群众。
“与此同时,私募股权投资近年来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作为一种存在高门槛的投资渠道,私募股权投资更具神秘感、迷惑性,不法分子往往用‘原始股、即将上市、交易所挂牌’等噱头蒙骗群众,大家一定要清醒认识到,真正合法的私募产品,要求投资人须满足合格投资者的各项条件,且不得公开向社会大众宣传。”
“网来网去”势头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具备的虚拟性、便捷性、交互性和低成本性等特性,加速将非法集资活动转移至互联网进行,集资活动网络传播趋势明显。
数据显示,我市全年度通过网络开展非法集资活动的案件,其涉案金额、涉及人数分别占到年度案件总额的45.12%、73.61%。
从类别来看,新兴领域风险更为突出。今年的新发案件中,打着“新零售”、债事服务等新概念为幌子实施犯罪的案件数排前列,占比近50%。
开展重点领域风险监测预警
市金融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我市将进一步健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央地金融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区县政府合力,进一步提升市金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效率。
深入推动《重庆市涉非风险处置“一事一案一专班”工作指引》落实落地,做好《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实施,推进相关执法机制建设。落实川渝打非合作备忘录,深化跨区接壤地区试点成果,推动川渝中心城区打非合作,打造全域协作的良好局面。
进一步提升打非工作信息化水平,加强与全国非法金融活动风险监测平台、地方金融综合监管平台等系统的对接互通,为一线处置和移动执法奠定技术基础。
坚持组织集中排查活动和常态化排查工作,重点开展金融广告营销、私募基金和房地产领域风险治理,较真碰硬、精准施策化解突出风险。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郭欣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