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消息,春节期间,各地掀起消费热潮。中国人民银行昨天发布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春节七天假期,全国非现金支付金额为14.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6.2%,全国重点购物中心客流量明显增加。
上海:线下市场火爆 民俗消费成热门
据上海消费市场大数据显示,春节期间(1月30日至2月5日),上海线下消费支付金额达371亿元,较疫情之前2019年同期增长28.6%。
春节期间上海市餐饮业线下消费支付金额39.2亿元,同比2021年增长8.7%。化妆品、鞋帽、粮油食品等品类消费,同比2021年分别增长达到1.9倍、1.3倍和0.7倍。
新春登高、郊游聚会、看灯观影等民俗消费成为热门之选。特色主题活动导流效应明显,豫园商城整合域内老字号、非遗匠人以及非遗体验项目,打造“上海老味道、非遗新体验”特色街区,节日期间全天最高客流量超30万人次。
广东深圳市福田区推出了游园会等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活动先引流,优惠折扣再促销”的模式,促进市民消费稳定增长。
在福建厦门市,当地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不少商圈客流量明显增多,多个热门景区人气提升。
福建厦门市某饼铺店长:春节期间销量比平时多了三四倍,来买马蹄酥、椰子饼的消费者有很多。
春节期间,厦门市通过线上平台发放315万张、金额超5200万元的新春消费券,在各区各商圈举办超过60场主题消费活动,不少商场也加大了会员积分换购等促销力度,吸引人气。
四川成都:夜经济点亮春节档
沉浸式演艺、奇妙光影秀、夜间博物馆,在这个春节假期,“夜经济”也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月光下,锦江岸,三五人,和着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游客们登船赏湖,畅游夜幕下的天府之国。科技、文化、数字技术的应用让锦江“夜经济”有了新的“打开方式”。临江而建的成都十二月市博物馆在这个春节逐一亮相,带着市民游客们“沉浸式”感受唐宋时期成都的繁华盛景。
春节假期,各地夜间消费业态推陈出新,夜间消费场景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全国夜间消费额实现3790.87亿元,同比增长27.06%,在整体消费额占比33.71%,较去年同期提升2.25个百分点,夜间经济发展动能显现。分业态看,夜娱、夜宵、夜游、夜购为代表的夜间经济消费业态分别同比增长19.99%、28.91%、15.87%、28.76%。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夜间的文化活动和旅游消费变得越来越活跃,从晚上6点到10点,我们称为黄金四小时,发展夜间旅游,以时间来换空间。
虎年市场旺 农村消费迎来“开门红”
春节假日期间,智能家电等高科技家电产品成为了乡村年货里的“香饽饽”。工业品下乡,农产品上行,农村消费市场也呈现了“开门红”。
在浙江湖州南浔镇的一家综合市场里,一套智能化家居系统吸引了前来采购的南浔镇马腰村村民罗云华。她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家里一下子多了好几样会说话、能自己工作的电器。如今村里也流行科技年货,从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到家庭影院,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买上一两件。
工业品下乡,农产品上行。春节期间,江苏常熟里睦村供销新合作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户们正忙着采收田里的新鲜蔬菜。这些蔬菜经过地头清洗、包装等“预处理”后,接着发往里睦村曹家桥冷链配送中心,第二天就出现在常熟市区各大超市的货架上。
新鲜蔬菜、时令水果保价保供,两保工作的背后是中国供销新合作一套城乡联动、村企挂钩的县域商业流通模式:仅在江苏,这种联动模式就已覆盖常熟市100多个行政村,开设镇村小店50多个;并联合邮政、电信推出了线上微店,线上线下结合,可配送商品种类达500多种。
江苏供销新合作负责人 包乾申:这两年留在常熟市过年的人多了,我们超市里面的商品比往年要增加三分之一,农民也忙得开心,市民“菜篮子”也得到了保证。
从消费业态看:商品消费中,节能降耗、智能家电、新兴电子产品等消费逐渐崛起,“大件换新”为农村消费注入新活力;服务消费中,农村消费结构由商品向多元服务转型升级,“净菜”“定制年夜饭”“自主配餐”等预制食品成为新宠,乡村旅游、康养医疗、民俗主题游路线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农村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
原标题:这种产品,在村里火了!会说话、能自己工作,几乎家家户户都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