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消息,一部呈现故宫“文物医生”日常工作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引起很多人对这一神秘职业的兴趣和向往。去年3月,国内高校首家文物保护与修复类专业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成立,首年招生45人。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再推新举措:依靠海内外一流顶尖文物、博物馆和收藏方面的专家资源,今年4月起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推出文修讲堂。文修讲堂共分专家系列10讲、博物馆馆长系列10讲、收藏家系列10讲,并将出版文修讲堂系列读本,希望为培养优秀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传承中华传统技艺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人才奇缺,教育实践与需求脱节
“必须要以文物的观点修文物。”23日,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副院长、文博专家季崇建所著的《收藏学论》《重读中国佛像雕刻史》《中国古代书法品鉴》,作为“文修讲堂系列读本”先行面世。首发式上,谈及设立“文修讲堂”的目的,季崇建强调,“文物保护与修复,保护在前,修复在后。修复不单是一门手头功夫,只有在理解文物的基础上,才能为每件文物制订最合适的修复方案。”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的前身是视觉艺术学院所属美术学院2008年起开设的油画保护与修复、陶瓷保护与修复、纸本保护与修复等三个文物相关专业,已有150多位毕业生。其中,27%的毕业生分布在全国文博行业就业,还有很多学生选择去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继续深造。
一面是国内文物修复行业奇缺的人才,一面是大部分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具备直接进入文物修复实践的能力,这对矛盾十分凸显。数据显示,我国已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3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8371处;先后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9座(2012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28座(2014年)。全国馆藏文物3000万件(套),半数以上需要修复。而目前全国文化遗产行业从业人员约为11万人,即便全员上岗,每人年均修复50件计,全部修复至少需要150年。而在行业内还存在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专业知识更新缓慢、队伍素养和业务能力亟待提高等症结。
在教育领域,文物保护与修复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呈现无序化;学历教育中的学科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方式以及所培养的人才与当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需求脱节;适合中国文化遗产特性、保护管理和传承模式的理论探索也多有缺乏。
养成“文心”,培养合格的“文物医生”
只有师傅手把手教,没有理论,缺少教材。这是文物保护与修复学科面临的现状。在专家看来,要培养合格的文物修复人才,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让这门“上手攒功夫”的技艺如虎添翼。“比如修瓷器,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真正的文物。但现代工艺制造的瓷器和文物是有很大区别的,现在的瓷器掉色可以用喷枪解决,古代瓷器的釉必须重描。”季崇建说,理论的丰满和对文物的真正理解,能够帮助学生弥补实践上的某些缺失,更重要的是养成一颗理解文物、尊重文物、珍爱文物的“文心”,在真正进入文物修复行业后,也能更快上手,更有成就。
开设“文修讲堂”,邀请国内外最具权威的文物鉴赏大师授课,并编纂系列读本,传文物品鉴研读之经,论古今视觉审美知道,便是“文心”养成的努力。据悉,讲堂首讲将是《重读中国佛像雕刻史》,还有大批校外专家纷至沓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将主讲《文物研究中的新认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北京大学教授朱凤翰将主讲《中国古代青铜器概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张浦生将主讲《中国彩瓷研究》;原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张朋川将主讲《重读<韩熙载夜宴图>》;国家文物鉴定委员全委员、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吴镇烽将主讲《周原青铜器研究》等。
在“文修讲堂”第一个3年计划中,还包括明年的博物馆馆长系列10讲,邀请10位海内外著名博物馆馆长开讲;以及第三年的收藏家系列10讲,邀请10位有定评的、藏品具有不同特色的海内外顶尖收藏家开讲。三个系列讲座都将在开讲后进行整理,作为文修讲堂系列读本出版。
都说文物修复工作者是“文物医生”,要成为合格的“医生”需要更多实践与理论的积累。记者了解到,文物保护与修复教育领域还在探索“中本贯通”的培养模式,将有针对性的相关基础课前移至中职教育阶段,与高校教学贯通,同时发挥“需学研产”协同创新优势,培养社会亟需的合格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
原标题:攒功夫,养“文心”,培养合格“文物医生”,国内首家文物保护与修复类专业学院这样做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