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以为观音岩是一块镌刻着红色大字的石头,但直到在那里生活、长大之后,才明白,不管人事变迁,岁月更迭,观音岩这个地方,也许是这片土地上最有滋味的所在,一个繁华比临,却又安然独处的地方。
小时候外婆家就在观音岩的临华街,渝中区的繁华与喧闹在临华街这里戛然而止,从一个路口转入,现代重庆的气息便渐渐消散,只剩下老重庆深青色的拥挤与宁静。
在这里,山城的表皮被细细解剖,让人清楚地看到这个城市内在的血肉灵魂:老旧的居民楼,青石板的梯坎,七弯八拐的小街,人群闲聚的茶馆或棋牌室......一切都是上个世纪的风味。在重庆这样的地方似乎很多,在某一个巷口街角一拐,便是另一番天地,像很久以前的《街坊邻居》,穿过一个窄窄的桥洞,便只剩下家人、邻居和鸡毛蒜皮的玩笑。
在临华村,人们闲聚在一条长长的梯坎上,这条梯坎从外婆家楼下蜿蜒向上,直到中山一路的马路边,像一条连接两种生活的锁链:那头是彻夜霓虹带来的灯红酒绿,这头是那盏昏黄色灯光伴随的温暖祥和。而这中间,是拉不完的家常和数不清的回忆。
裁缝铺大概在那一坡长梯的三分之一处,这里是婆婆阿姨的闲聚之所。她们拿着衣服在这里改尺寸或是缝缝补补,在等待的时候,就坐在店门边,唠家常摆八卦,每次路过,总能看见婆婆阿姨们低低的说话声。
临华村路口
如果说裁缝铺只是偶有闲聚,那副食店则是这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到夜晚,长梯下面的副食店就会点亮灯光,像海上迷雾中若隐若现的灯塔,指引着归来或出行的人们。副食店里面是一个麻将馆,这是大人们的欢聚之地,副食店老板也常常会在那里和附近的大人们打牌,其间烟雾缭绕,笑骂不断。
而小孩子的眼中,那些零食远胜牌桌上的零钱和香烟。小学时,我每天都会在这里买一瓶酸奶,来到店门前,按一下摆在外面玻璃柜台上的铃铛,老板便在牌友的吆喝与玩笑中,匆匆跑来结账,又匆匆跑回牌桌,杀到天昏地暗。
临华村长梯从长梯
走到外面的世界,这里的记忆多半关于学习,平时就在中山一路的中山小学上课,周末就走到中山二路的文化宫补习,来来回回几十分钟的路程,却走了好多年。
那时还没有现在那么多补课机构,文化宫是补课的圣地,各种辅导班、艺术班都挤在那里,父母很喜欢那里,觉得在那里补课是让小孩子变聪明的不二选择,而那时的我对文化宫充满抗拒,也许夹杂着的唯一好感,就只是偶尔才能去看的露天电影了。
文化宫大门老照片
两路口文化馆中门下坡道(80年代)
相对于文化宫,枇杷山公园就显得更加讨人喜欢,它像是这座城市的桃源,在那里城市的拥挤与繁华尽数退去,你只能聆听树林间的鸟语蝉鸣。
奶奶常常带我从公园北门进入,在空地上打羽毛球、晒太阳、讲故事。在这座公园里,与外面世界联系最紧密的,不在公园大门,而在它的最高点。顺着曲折的小路向上爬,就能到达最高的红星亭,在这里,你能看到这座城市大概的模样,北览嘉陵,南望长江,像动静两脉,给重庆带来属于他自己的气息,山下的街道马路,如细小的血管,人潮穿梭,车流涌动。
站在这里总是会努力地想看到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跳去原有的角度,俯瞰曾经的过往,获得一份新鲜的快乐。
枇杷山公园老照片从那时一直到现在,我就这样,在山里、水边、城中,努力地生活着,也许会到处奔波,但终究会回到那个安宁的桃源,走在长长的梯坎上,看着熟悉的风景,心也变得安宁。
来源:慢新闻
原标题:观音岩,都市生活里的桃源乡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