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重庆广电消息,作为一名母亲,将孩子抚养长大,看到孩子成家立业,完成一系列人生大事之后,按理说,就能过过清闲的晚年生活了。
可是对于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王进来说,自己的老年生活却一刻也闲不下来,让她忙里忙外、随时牵挂的这个人,是她46岁的儿子张熠。
六点刚过,张熠起床,从起床到洗漱完毕,基本上要花上他半个多小时的时间,而另一边,母亲王进出门买好一天的菜,麻利地在厨房准备早饭。七点,早饭准时上桌。饭桌上,除了吃饭,也是母子两挤出来的学习时间。
因为儿子张熠长期偏瘫,王进每周一到周五都需要带着张熠去医院进行针灸和康复治疗。从王进家到最近的公交站,大概八九百米的距离,张熠步行需要半个小时,王进则只需要十分钟,王进说,自己是掐着秒针过日子的人,每天挤出来的二十分钟时间差,王进需要争分夺秒地安排好张熠和家里的一切:打扫家务,做好午饭的准备工作。
一个在前,一瘸一拐,走走停停;一个在后,步伐匆匆,脚底生风。临近公交站,两人时间把握得刚刚好。四年来,王进早已习惯了这种节奏,她今年72岁了,儿子46岁,她的时间感比任何人都要紧迫。
四十多岁,正值英年的张熠,即使很多事情如今能够勉强自理了,但是仍然离不开70多岁的老母亲,性情也是如同孩子般阴晴不定。母亲关怀备至,张熠也无法给予更多的回应。
时间回到从前,王进喜欢孩子,年轻时就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27岁那年,王进迎来了儿子张熠出生的喜悦,孩子一切健康,她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当时王进还发明了一套“小学语文多功能教具”,通过了国家教委教学仪器研究所的专利鉴定,在很多地方进行推广。
那个年代是王进的黄金年代,她到过数十个城市和山区进行演讲。同时,儿子张熠毕业也分配到了机械设计院,那时的张熠踏实肯干,事业蒸蒸日上,还获得过十一项专利。
2008年,对于王进来说,是厄运的开始,老伴患上了糖尿病,双股骨头骨折。家里听话乖巧的孙女也被发现患上了自闭症。王进说,从那时候起,作为家中支柱,张熠的精神压力变得很大,他开始彻夜拼命地工作。想要创建一个自闭症的爱心工作室,救自己的女儿。
2013年8月,张熠积劳成疾,最终倒在了家里的浴室,王进和儿媳赶紧叫了救护车。抢救、换医院、再抢救,那些天是怎么熬过来的,王进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医生判定的结果,张熠的左脑大面积梗死,可能一辈子成为植物人。
曾经健康优秀的儿子变成了躺在病床上毫无知觉的病人,王进的天塌了,如今王进回想起来,心里又悔又痛,她说,自己是个不合格的妈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关注太少。那个时候王进也跟儿子张熠一样,挣扎在生死的边缘。
也许儿子潜意识里也不想活,拒绝吃药,拒绝治疗。王进在病床前跪了下来,对着张熠求到:“妈妈求你了,活下去吧,妈妈会救你!”神志不清的张熠眼角流出了眼泪,从那之后才愿意接受了治疗。
那段时间,王进带着儿子张熠往返于重庆各大医院,中医、西医,针灸、理疗,只要有一线希望,母子两就决不放弃,为此,他们还跑过北京成都等地的医院,寻医问药。终于有一天,张熠一只手慢慢能动了,再过一段时间,他站起来,开始慢慢走路了。
为了让儿子更好的进行恢复,王进变卖家产,为孩子请了专业的护工和康复师在家里进行康复理疗。自己则每天比划着样子学习,到现在,王进已经学会了一整套的康复理疗的动作,还为儿子自制了理疗道具。
每天的认字做题是张熠雷打不动的功课,王进说,自己是语文老师,年轻时就喜欢教孩子们读书认字,可是当自己高大优秀的儿子忽然像孩子一样呀呀学语时,仿佛一切的天真都变得那样的沉重。
王进说,自己家虽然遭遇不幸,却又是命运的眷顾者,因为从儿子出事到现在,身边的好心人总是给予她帮助,这么多年,爱心的传递从未间断。
每个周六是王进家最热闹的时候,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们总会准时来到王阿姨的家中。帮助张熠按摩、康复,也帮助王阿姨收拾家务,每一届的志愿者孩子们和王阿姨感情都很深。
张熠生病一开始,是王进最迷茫最绝望的时候,而张熠的同学和同事们自主成立了友爱基金,为张熠进行每年一次的捐款。正是有了集体的力量,才让王进和张熠走出了低谷。
从70后到00后,这些源源不断的善良和爱心始终滋润着这个家庭,家里变得热闹了,张熠也变得和以前一样爱笑,会体贴母亲了。而对于王进来说,这些善良的人既像自己的孩子,又像同一个战壕的战友,支撑着这个家庭,共同面对困难,让自己和张熠都得到了重生。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王晓 李春雷
原标题:每个母亲和孩子 都是生死之交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