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上游深阅读丨探访北碚相国寺储气库:曾是全国第一大储气库,可为北京供气
05-06 07:05:49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downLoad-20180506065153_副本.jpg

△相国寺储气库的管道设备。

近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投资总额逾210亿元,拟在川渝地区新建8座储气库,其中重庆境内建设5座。

重庆晨报记者实地探访相国寺储气库,而它也是西南首座储气库。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国寺储气库曾是全国第一大储气库(以储气量定),现居全国第二。

目前,相国寺储气库已经实现了“五注四采”。在用气紧张的时候,储气库发挥作用,可为川渝乃至北京等全国各地供气。

它是西南地区首座储气库

记者驱车行驶在一条山间车道上,两旁绿树成荫,这里除了啁啾的鸟鸣声,还有不时现出的森林防火提示语。

深山大泽藏龙蛇,一条“气龙”就“藏身”在这座山下。而相国寺储气库就是“气龙”藏身的“大泽”,它从全国天然气管网“下载”天然气,再将天然气增压注入地层的缝隙中储存。在需要供气时,可进行采集、脱水,最后输入天然气管网。

相国寺储气库于2011年10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是西南地区首座储气库,2013年6月29日第一次试注成功,2014年12月1日首次调峰采气成功。目前,相国寺储气库已实现“五注四采”,历年累计注气61.29亿立方米,采气35.47亿立方米。

相国寺储气库集注站周围除了村庄、树木、公路,很难发现其他标识。此地山路蜿蜒,是典型而又特别的“十八弯”。

其特别之处,在于公路两旁的树木高高大大,也很茂密旺盛,几乎要“挤”到公路上来了。公开资料显示,这里的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5%,负氧离子很高,并且人烟稀少,最后十多公里的山路只有几户人家,而且似乎无人居住。

“气龙”藏在集注站下两公里处

在进山之前,还要经过一道“闸口”,穿着印有“交通劝导”字样背心的老杨会给往来车辆登记车牌号、车主姓名等,并发放一张“进入林区,请注意森林防火”的宣传资料。

老杨全名叫杨中宣,今年71岁,从小就生活在这里。“铁塔”上的“火龙”,几乎是他对相国寺储气库集注站的全部印象。

记者在“山路十八弯”行进了近20公里,终于到达一处员工公寓。公寓往上不足三百米,经过两三个弯道后,就可以看到“相国寺储气库集注站”的招牌了,里面是白的、黄的、红的各式大小输气管道、仪器、阀门。大门右侧,一方“巨石”压阵,上书“西南首座储气库,公元二零一一年十月”。

“气龙”在哪里?是眼前的设备吗?不!相国寺储气库集注站副站长雷达告诉记者,面上所看到的,都只是“气龙”的通道和阀门,真正的“气龙”在地面上是没法看到的,它深藏在集注站以下两公里处。

集注站所在的位置海拔约950米,往下两公里,是绵绵密密的石块和各类密质(指致密的物质,不仅有固态,也可能有气体,成分很多很杂)上下“包裹”,形成了一方密闭的空间,将“气龙”压在了其中。

多道工序方能转成“入库之气”

记者获准进入集注站,对“红的、白的、黄的管道、器材”进行近距离接触。集注站的环境,概括起来就是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站内常年驻守着工作人员,每4个小时巡查一次。注采气设备有如“超大体型”的物理公式,上面也标注着各种参数,底下是草坪或砂石地,各套设备之间有车道。

汽车驶入集注站内的车道,需要在车辆排气管上套上防火罩,进行降温降压处理。不仅如此,人员在进入设备区前,除了要身着与工作人员同材质的工装、安全帽外,还需要通过“消除人体静电”设备,以防止任何可能出现的意外。

通俗地讲,集注站的一系列处理设备,就是改变天然气的气压、温度等形态,实现天然气安全、快速注入地下储气库的目的。途中需要增压、降温、祛除杂质等多道工序,最终让输气管道来的天然气变成了“温顺”而又“充实”的“入库之气”。

为天然气降温的设备被放置在特殊材料做成的厂房内,不仅安装了消防、监控、降噪(音)等设置,而且因其运转时要产生巨大的噪音,并可能喷出杂质,巡检人员需要戴上护目镜和耳塞。

分注采两季,做到“取峰填谷”

其实,集注站的地是有坡度的,精确坡度为4o。施工负责人表示,这个坡度刚好够排水用。在施工之初,这里并未如现在这般一马平川,而是五个独立的山包包。为了贯彻“绿色建库”的理念,对土石方采取了“削峰填谷”的方式,22万方的土石方没有外运,就地周转。别看集注站地面面积只有几亩见方,它的地下“别有乾坤”,除了各种管网以外,在草坪地下还藏着污水池等污染处理设备,

检修期间,集注站的大小阀门都处于关闭的状态。工作人员除了检修以外,还需要做一件大事,就是“盘库”,类似于对货物的“盘点”,需要检测井底各处的压力、温度,进而模拟出库存天然气的量。有关负责人透露,通过演算,相国寺储气库一切正常,现有库存天然气23.9亿方,与注采数据相符。

冬季是天然气用气的高峰,应群众用气的“峰”和“谷”之差,储气库也分为注和采两季,每年4月到10月注气,11月至次年3月采气,起到“取峰填谷”的作用。

相国寺储气库的前世今生

downLoad-20180506065114_副本.jpg

△集注站的冬天。 受访者供图

相国寺储气库的前身,就是相国寺气田。

据公开资料显示,相国寺气田勘探始于1960年。1977年10月,在相18井加深钻探时发现石炭系,并于当年投入开采。1990年12月,相国寺气田获“全国高效开发气田”殊荣。

截至2010年底,相国寺气田石炭系气藏共完成钻井8口、获气井7口,累计采气40.24亿立方米。

一个老气田变身优质储气库,它有三个因素占优:一是距离重庆主城区比较近,各种建设材料易于送达;二是储存构造好,相国寺气田是孔隙裂缝型气田,流通性很强,上下各种岩石、气体、致密物质将储存空间紧密“包裹”,天然气被储存在“理想层位”;三是气田不渗水、不渗油,硫含量少,很安全。

2011年10月18日,相国寺储气库正式开工建设,它也是西南地区首座储气库。

2013年6月29日,相国寺储气库集注站第一次试注成功。2014年12月1日,集注站首次调峰采气成功。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相国寺储气库已实现五注四采,历年累计注气61.29亿立方米,采气35.47亿立方米。4月上旬,工作人员开始对它进行第六次注气,拟定注17亿立方米,达到库容(约42.6亿方)的95%,目前注气工作仍在进行中。

天然气储气库的主要功能

将天然气增压注入地层的缝隙中储存,在需要供气时,进行采集、脱水,最后输入天然气管网。因储存量大、调峰能力强,地下储气库集季节调峰、事故应急供气、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等功能于一身。

储气库的夫妻档: 你永远在我对班

downLoad-20180506065145_副本.jpg

△工作人员在检修设备。 受访者供图

深山大泽,森林公园,树木比房子多,房子比人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在这里的工作人员几乎处于离群索居的状态。

不敢跟在戈壁沙漠工作的同行比寂寞

集注站主要有三类人,一是这里的职工,分为技术人员、检修工人和巡管工等。所有设备都可以实现自动化,不过工作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其状态,监控中心24小时不能离人。二是安保人员,负责人员和设备的安保。三是物管人员,为坚守在此的人员提供服务。

说到“寂寞”的话题,生产运行组副组长陈彪不同意这个说法。“跟那些在戈壁、沙漠工作的同行相比,我们这里不算什么,早年在下川东地区采气,我们的站点在一座‘孤岛’上,蔬菜都需要隔几天运上去……”

而驻守在这里并非无所事事,任何时刻一个细微的数据变动,都足以引起工作人员的高度警觉。

鼓励一岗多能,催生考证达人

除了日常的忙碌以外,技术人员还为他们开设了夜校,由专业技术人员为工人们讲课,传授集注站岗位所需专业知识。

得益于此,陈彪成了一个考证牛人,拿到了增压技师、采气高级工、锅炉证、叉车证、电工证等证书。当记者露出惊讶的表情时,他抿嘴笑了:“我还不是集注站证书最多的,一位叫赵兵(音)的同事有十多项证书,几乎把所有能考的证都考了。”

一个普通的工人,有必要考这么多证吗?事实上,对于这种接近“疯狂”的考证行为,集注站是支持的。集注站提出“一岗多能”机制,建立员工多工种取证鼓励机制,鼓励员工多“特殊岗位”取证,实现“多工种、多岗位融合”。

陈彪举了一个例子,当集注站有货物送到的时候,他可以开着叉车去搬运;到了冬季,华蓥山上下起大雪,他“兼职”烧起锅炉,可以保证暖气和热水供应。由于集注站的变电站由电力公司派人维护,他感慨“电工证是唯一不太用得上的”。

陈彪最想考取的一个证叫“内部准驾”,是巡管工驾驶检修车辆巡查的驾驶证。考证者需持有C1照,才能再考取公司的“内部准驾”。有关负责人解释,油管是集注站的生命线,巡管工的工作因此变得尤为重要,又因为管道所经之处多为崇山峻岭,需要驾驶员具备比普通驾驶员更娴熟的技术,为了取得“内部准驾”,考证者要练车近半年。

夫妻俩开启“对班陪读模式”

陈彪今年45岁,常年穿着红色的工装,戴着安全帽。他20岁参加工作,分配到石油单位,辗转了几处油田。相国寺储气库集注站开建的时候,他来了重庆北碚。2013年6月29日,相国寺储气库第一阶段试注成功,他和同事最先拧开阀门。

陈彪的老家在四川,在县城有房子,有妻子和一个女儿。相国寺储气库开建后,家人也随他迁到北碚,妻子在储气库找到了一份工作,他们成为了储气库集注站为数不多的夫妻档。

集注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功能,决定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都太不一样。集注站对员工实行“轮班制”,又分为“大轮班”和“小轮班”,“小轮班”是24小时轮流值班,“大轮班”则是上15天、休15天。陈彪的女儿正在上高中,需要人照顾,夫妻二人于是开启了“对班陪读模式”。虽然他俩从事的是同一事业,在一个单位上班,但“永远对班模式”就是“你永远在我对班,相见时难”。

说到女儿的时候,陈彪脸上满是笑靥,瞬间也变得年轻起来。女儿这个暑假要到北京进行艺术培训,夫妻俩还是会继续“对班模式”,他们当中只有一个要到北京陪读。陈彪说,“我们就是普通的人、普通的员工,既然定下了这缘分,就好好珍惜。”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