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消息,在重庆綦江区石角镇的白云山脚下,滚滚蒲河终年流淌,石角水文站站长谭波带着父母常年居住在此。这些年,守着水涨水落,他的性格也如这河水一般,时而宁静细致,时而热情坚韧。
石角水文站站长谭波。
在这个只有一个正式编制的水文站,他是站长,要负责测验设备的检查和维护。更是站员,遇上汛期便要带着一家人“打仗”,一次次迎着暴雨观测水位和雨量。他们提供的每一次精准水文数据,都在为地方政府、防汛部门提供实时水雨情信息,为下一步进行防汛抢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石角水文站站长谭波和父母一起进行汛前整战。
一家三代人都曾坚守这座水文站
石角水文站与热闹的公路之间,隔着一条长长的废弃铁路。青草点缀在石缝间,山城短暂的春天也是谭波该做汛前整站的时节。
走近河边,74岁的父亲谭德尧负责扶稳水准尺,谭波则半弯着腰,透过水准仪观测数据,嘴里念着旁人难懂的一串串数字和术语。69岁的母亲张素英戴着老花镜,一边复述着儿子的话,一边在小本儿上飞快记录。
临近中午,太阳晒得脸发烫,谭波一改姿势,用手擦了把额间渗出的汗说:“水准测量是汛前整站很重要的一项工作,用于校测水尺的零点高程,计算一系列水位都必须用上。如果没做好,那么一年的观测数据都是错的,这种情况也是决不能出现的,必须仔细认真。”
石角水文站站长谭波和父母。
谭波是江津人,外公就是一位水文工作者,年轻时携家人辗转多个基层测站,石角水文站便是其中之一。1972年母亲张素英接班成为了一名水文人,谭波年幼时便随母亲住在了站上。
受母亲熏陶,自小对水文怀有特殊情感的谭波2000年成了真正的水文人,带着妻子和尚未满月的女儿,去到人生的第一个水文工作岗位——鸣玉水文站。
初到测站,一家三口挤在十几平方的泥沙室里,一边是摆水样的泥沙架,一边是一张单人床。当时,站上不但有测站自身的测报任务,还增加了对下游水利工程渔跳电站的24小时水雨情发报工作。
有一回下大雨,谭波必须去现场观测,正遇上女儿生病发烧,他又一次冲进了雨里。谭波直言,身为一名站员,就得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你熟悉石角站,有信心承担这个站的工作吗?”局领导的询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谭波回忆,尽管当时心里没底,但他觉得只要认真负责,站上的管理工作就能拿得下来。
凭着这些年的不断钻研,谭波成长为既拥有上一辈老水文人的传统经验,又掌握新型专业技术的业务能手。
遇到下大雨就是一整夜的奔忙
2003年,谭波回到从小生活过的石角水文站,成了一名年轻的负责人,身上挑起了更重的担子。
“小时候母亲给我讲得最多的,就是外公在这里工作时的情况。煤油灯、披蓑衣蹲点守候看水位,在摇晃的测船上施测流量。”儿时遇到涨水,谭波就负责找电筒、接电话,帮母亲“打杂”。
如今,那些故事里听过的惊与险,成为谭波工作中时常遇到的考验,在暴雨洪水来临时他一次次选择“逆行”。
铅鱼沉入到水中,用来测量所在流域实时的水量、流量、水环境等情况。
2016年6月,两次超警戒、一次超保证水位洪水,谭波带着父母开启了连续作战。谭波说,綦江流域一个月出现3次这么高的水位,工作十几年自己也是头一回遇到。
白天,由母亲负责发报,“外行”父亲承担起接听电话、清理铅鱼和流速仪上漂浮物的任务。到了夜里,谭波开始独自应战,既要顶着倾盆大雨和雷电到河边监测,根据水位布测流量施测的测点,还得整点观测雨水汛情并发送电报。淋湿的衣服来不及换,又得再一次冲进雨里。
三次涨水要数最后一次持续时间最长,水位也最高,这时的数据测验也尤为关键。偏偏这时站上停电,加上河面上漂浮物越来越多,谭波想到用水面浮标法施测流量。
父亲在一头投下浮标,谭波则负责画辐射线,母亲在另一头传送浮标到达信号并记录浮标流经历时。在这几次洪水中,协助市水文局水情科成功发布了水情预报,由于对洪水的预判和通知及时,人员撤离迅速,确保了沿岸流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水渐渐退去,听到电视里新闻联播说綦江在这次涨水中损失较小,一脸疲惫的谭波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谭波半弯着腰,透过水准仪观测数据,嘴里念着旁人难懂的一串串数字和术语。
石角水文站站长谭波在工作。
选择水文就是选择寂寞与奉献
“水文工作天天都跟数字打交道,水位预报是人命关天的事情,要细致,更要耐心和责任感。”母亲的叮嘱,谭波不曾忘。
办公桌上,一本20多页的资料整编成果被谭波笑称是去年一年的成绩单。降雨量、降雨天数……几百页的记录通过整理、分析,最终整编成一本小小的册子。
“下多少雨,就要通过演算得出一系列的数据,预防山洪等各种险情。”谭波说,这些数据是枯燥的,但又直接影响到上级部门对整体水情的判断。
为了这看似简单的每一个数据,谭波得常年值守在站上,即使是綦江城里的家,也不常回去。有时正陪妻子吃饭,抬头见要下雨又得急匆匆赶回站上。他说:“这份工作要以河水为伴,选择水文也是选择了寂寞。既来之则安之,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凭着这些年的不断钻研,谭波成长为既拥有上一辈老水文人的传统经验,又掌握遥测仪器使用和维护、雷达波、ADCP测流等新型专业技术的业务能手。迎着阳光,他坐在院子里写下一段随笔:对小站我们充满着美好的憧憬,期待着它从自动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又一次从衰老走向年轻力壮,从陈旧的观念中脱胎换骨,使之变得更加成熟起来。
4月,小院里春意盎然,谭波亲手栽下的棕竹郁郁葱葱,茶花开得正盛,那棵儿时种下的黄桷树如今已经长高长大了。
原标题:一个人的水文站:狂风暴雨中的最美“逆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