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彩线、一根绣针、一块布料,她靠刺绣创业、助贫,更以针作画、以线寄情创作佳品走上国际舞台,她就是中国刺绣大师康秀丽。
6月2日,上游新闻· 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在江北区龙湖新壹街见到了她。今年53岁的康秀丽,出生于重庆忠县新立镇。康秀丽祖辈四代常年绣花,她从小耳濡目染,10岁便手拿绣花针,熟练掌握刺绣诸多技艺,其作品更是走上了国际展览多次获奖,成为刺绣大师。她还助残扶贫帮助残疾人和贫困大学生,是别人嘴里的“康妈妈”。
康秀丽正在认真刺绣
坚持梦想 她在传承刺绣技艺
当天,记者在康秀丽的刺绣馆看见,一块白绸紧绷在木架上,一根五寸来长的绣花针穿引着彩色的丝线,可是清雅的兰花,可是富贵的牡丹,可是飞舞的蝴蝶,活灵活现在白绸上,让人不由得想抚摸一下。对于刺绣,她有着别样的情怀和喜爱。
“家里四姐弟,我是老大,自然学刺绣成了我不可推卸的责任。可刚学那会儿很不情愿,父亲为了激励我,就‘买通’下乡的货郎,让我用绣品可以换糖。”康秀丽回忆说,就这样,为了能多换糖给弟弟们吃,每天就跟着长辈们学习,久而久之便喜欢上了刺绣,后来她结婚用的喜被都是自己一针一线缝制。
康秀丽婚后跟随丈夫到了湖北定居生活,照顾着家庭,忙碌着生意,但她手里从未放下刺绣。
她从2000年后开始对刺绣进行深入研究与制作,把它当成“事业”,多年来一直刻苦钻研刺绣技法,现对各种针法的运用已游刃有余,在绣品上可同时融入苏绣、汉绣、蜀绣等多种技法,她的作品独具个人特色和风格,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而这也正是她坚持的梦想:传承刺绣技艺。
据了解,康秀丽现还是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武汉市工会文体协会汉绣协会会长。她的代表作有《黄鹤楼》,被政府作为文化交流的礼品,有《在大风大浪中前进》荣获国家级金奖,还有《楚风》代表湖北优秀非物质文化亮相在米兰世博会,荣获了国际级大奖、国家级金奖等众多殊荣。
“绣出来的作品被人认可我很高兴,但更想刺绣技艺在年轻中传承。”康秀丽说:学刺绣必须静心,现在能静下心来学习刺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为了不让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丢了,我坚持刺绣这么多年,就是想叫更多的人喜爱刺绣,把这门文化传承出去。”
心系家乡 她要继续做“慈善事业”
去年10月,康秀丽回到重庆刺绣馆,那是什么原因让她“抛家舍业”回到家乡呢?
原来,康秀丽在湖北传承刺绣,同时也在坚持做慈善,免费教残疾人学习刺绣,通过拍卖自己的作品,帮助贫困大学生。十年如一年,就这样,她成了“康妈妈”。
“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我知道农村的孩子上大学有多不容易。”康秀丽说,这次选择回重庆,是因为曾多次在慈善会上帮助着他人时,也想着自己的家乡其实也有着很多人需要帮助,加上父母年迈更需要照顾,亲朋好友的劝说便回到重庆,一样可以传承刺绣,也可以帮助他人。
在当天的采访中,康秀丽多次提及她的“儿女”,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资助的大学生。“这些孩子都是从电视和报纸上认识的,后来通过资助他们渐渐有了‘儿女’情感,现在回重庆了也依然保持着联系。”康秀丽说,现在回重庆了也希望能多帮助一些贫困大学生。
康秀丽刺绣馆里展示的作品
她表示,通过自己开设刺绣馆,将定期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兼职,在假期时候可以过来工作,然后得到相应的报酬,也可以在这边学习刺绣,所绣的产品进行拍卖,所赚的钱都给刺绣大学生所有。而对于残疾人的帮助,她也会继续免费传授刺绣技艺。她就是希望刺绣馆能为需要帮助的人和爱好刺绣的人搭建一个平台,交流学习传承刺绣技艺,力所能及奉献一份爱心。
采访结束,记者准备离开的时候,康秀丽特别说,如果重庆有慈善单位邀请,她也带着作品前往现场拍卖,所得到的钱物也将全部捐赠给需要的孩子。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陈英 文/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