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拼中华诗词、楹联,赏书法风流,寻文化基因 文博会去沉浸式体验“秀山秀水”
09-01 06:35:34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downLoad-20180901063150_副本.jpg

△秀山民族舞蹈。

即将开幕的文博会上,秀山将带来一场“秀山秀水视觉盛宴”。8月31日,重庆晨报记者从秀山县获悉,此次参加第七届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秀山将对文化产品,文化体验项目进行场景化设计,通过视频场景包装,利用好现场景片、实物道具,人物表演等形式,还原文化背景,增加现场观众的视觉、听觉体验,沉浸式感受秀山文化的魅力。

利用“秀山元素”进行布展

据秀山县文化委介绍,此次参加文博会,秀山以“中国边城、美丽秀山”为形象定位,以“书中边城、画里秀山”为价值定位,以图片、视频、展陈实物等形式展现秀山文化的风采,亮出别具一格的旅游资源,加快推进武陵山区文化旅游城市建设。

在文博会上,秀山展馆位于N1馆,共2个展位162平方米。本次参展,秀山摈弃了传统装修式的布展方式,创新应用现代数字传媒技术结合舞台多媒体灯光,全面调动声光电,与主题有机结合。在布展上以“秀山花灯”和“土家吊脚楼”、“书法楹联”为核心视觉元素,结合多媒体视觉特效,构建“百变舞台”视觉中心、四周“书法楹联”文化氛围。

比如将花灯元素与LED大屏幕进行结合,吸引展馆各个方向的观众进入展厅。以西街牌楼为设计元素,构筑具有视觉统一性的秀山民族特色文化形象,同时可作为书法楹联的载体,凸显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的文化形象。

现场体验诗词楹联互动

此次展厅内的书法、楹联将由秀山县书法家协会和楹联学会创作。同时通过视频场景包装,利用现场景片、实物道具、人物表演等形式,还原文化背景,增加现场观众的视觉、听觉体验,沉浸式感受秀山文化的魅力。

秀山县文化委表示,本次秀山参展文博会的重头戏是“文化互动”。现场以“拼中华诗词、楹联、赏书法风流、寻文化基因”为活动宗旨,力求通过诗词、楹联感受秀山之趣,通过书法领略秀山之韵。通过表演、作诗、书法、有奖问答等形式让诗词、书法接地气、有趣起来。

在诗词楹联互动上,秀山县文化委邀请了6位楹联学会专家和6位书法家协会专家到场,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此次活动中,将挑选6位观众现场出题,6位楹联专家将根据题目现场进行诗词创作,并由书法家挥毫泼墨,将诗词以书法方式进行呈现。

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在三天的展会上,秀山还将带来花灯二人转、秀山民歌、民族舞蹈等表演,以及龙凤花烛制作、紫砂石雕制作以及竹编、茶艺展示等项目。

秀山县文化委表示,秀山在此次文博会上将积极响应,并结合城市、旅游元素,充分展示秀山文化内涵和产业成果,面向重庆、面向世界集中宣传秀山文化独有的魅力和精彩。

秀山是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文博会是重庆文化产业的一大盛会,也是重庆境内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贸易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参加文博会是展示和推介秀山城市文化的一次难得机会,有利于学习他山之石,有利于推动秀山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和成长。

重点推荐

这些秀山“特色”值得一看

秀山馆此次参展采用中式风格,体现“简朴、节约、文气、素净、清爽”的调性,秀山花灯、土家建筑、书法楹联、秀山民歌成为了设计元素。现场展示的项目,也都基于这些特色而来,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场,现场进行制作,值得大家关注。

秀山花灯

秀山花灯是我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集宗教、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现象和民间表演艺术,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表演形式有单花灯、双花灯、花灯群舞、花灯戏等。演出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设灯堂、启灯、跳灯和辞灯等。在长时期的表演中,秀山花灯形成了舞蹈性、歌唱性、戏剧性、模拟性、民族性、地域性、程序性、群众性等特征,深受广大民众喜爱。2006年5月20日,秀山花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秀山民歌

秀山民歌和秀山各族人民生活相关,人民通过编制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幸福。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比秀山花灯的历史还要久。

秀山民歌的音乐织体、演唱形式、节奏节拍、调式音阶、词曲结构、衬词衬腔等的运用都有其鲜明的特征,是秀山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艺术之一,包括劳动歌、山歌、风俗歌、生活歌四大品类,数量多达数千首。其中,《黄杨扁担》和《一把菜籽》享誉神州。2008年6月7日,秀山民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凤花烛


downLoad-20180901063253_副本.jpg

△秀山龙凤花烛。

龙凤花烛是拜堂成亲必不可少的联姻信物,在秀山地区自古有之,作坊遍布秀山大多数乡镇。通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秀山龙凤花烛的制作工艺和造型因其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与其它地方的龙凤花烛相比,风格独树一帜。

秀山龙凤花烛融多种民间艺术于一体,是当地民间手工技艺的重要代表,也是当地传统文化的活标本。同时,对当地人民的生活观、价值观和爱情观具有深远的影响。2007年,龙凤花烛成功申报为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秀山竹编

秀山竹编在当地土民定居时代开始问世,主要用于编制日常生活器具,遍布秀山全境。它的工艺繁复琐碎,体现了当地人民的聪明才智。其工艺根植于民间,传承千年不衰,广泛贯穿于秀山人民的衣、食、住、行、购等各个生活领域,对研究秀山民族的生活习俗颇具学术价值。

紫砂石壶

秀山紫砂石壶富含铁、硒、钾、钠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是不可多得且有益身体健康的天然石材。吸天地灵气于一壶,经过反复研究设计,由能工巧匠雕琢而成,其壶身纹理、画面变幻无穷,人物、动物、景物、文字,无奇不有,观赏价值极高。

人物故事

做花烛32年,他成非遗传承人

downLoad-20180901063159_副本.jpg

△非遗传承人陈建友制作龙凤花烛。

此次文博会上,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会到场,为观众们表演精湛的技艺。其中,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花烛的代表性传承人陈建友就将现场制作龙凤花烛,让大家一睹这门传统手艺。

48岁的陈建友是秀山本地人,家里祖祖辈辈都制作蜡烛,他在16岁时就开始接触这门手艺。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差,陈建友把制作蜡烛当作是养家糊口的手艺,每天至少花六个小时扑在上面。通过加热石蜡到30℃,然后用手捏出形状,从而制成各种各样的蜡烛。而蜡烛上的花鸟龙凤,都是通过手工的方式,一块一块贴在上面。

陈建友说,所谓龙凤花烛,指通常由龙凤和花等图案组成的蜡烛,此外在秀山还有独具特色的寿星烛、牛头烛等。

作为全国首个用纯蜡制作的龙凤花烛,烛身可以不用铁丝支撑,不需纸片替代,从龙凤到花纹,全为颜色各异的蜡粘附而成。从最初的捏龙头被大家说得像马头,到如今能让盘旋于烛身的龙活灵活现,陈建友不知用了多长时间,才实现了“画龙点睛”。

如今,龙凤花烛的名气越来越大,陈建友的“建友蜡烛”店也越来越火。他制作的龙凤花烛甚至还走出国门,屡次获奖。

在秀山当地结婚,点上了龙凤花烛才表示婚姻圆满。陈建友介绍,龙凤花烛中的龙凤烛,是在接回新娘子时,男方家中点上的烛,一支是龙,一支是凤,代表男女拜堂成亲、喜结良缘。花烛由三朵鲜艳的花组成,另外还有加了“囍”字的花烛,姑娘出嫁那天在女方家点上蜡烛。点过龙凤花烛才是圆满的夫妻,这也是洞房花烛的来源。

这次文博会,陈建友也将在现场制作龙凤花烛。因为工艺的复杂性,他基本上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对龙凤花烛的制作,届时参展的市民可以亲眼看到这一传统手艺。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梓涵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