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0月27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重庆赛区总决赛在“中华诗城”奉节拉开序幕,311名诗词爱好者在白帝城精彩角逐,既有单枪匹马的选手,也有组合形式的“亲子档”选手,一起上阵尽展诗词风采,传播家庭诵读诗词的文化氛围。小选手们现场展示的“童子功”,更为让人印象深刻。
他10岁诗歌储备量达500余首
妈妈梁岚与儿子刘宸睿
选手档案:
刘宸睿,10岁,南岸区天台岗小学花园校区五年级学生
功力等级:
诗词储备500余首
武功秘籍:
把诗词当故事听
据了解,《中国诗词大会》上设置有诗词运动会、快问快答、超级飞花令、双字飞花令四个环节。在超级飞花令环节,来自重庆南岸区的帅气小男孩刘宸睿,在赛场上妙语连珠,从容应战,决战到最后三强,成为了赛场上“明星选手”,让现场观众眼前一亮。他不错的诗词储备量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还赢得了《中国诗词大会》导演组直接面试的机会。
10月28日,在导演组面试室外,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见到了今年10岁的刘宸睿和他的妈妈梁岚。梁岚是西南医院一名内科医生,平日里也喜欢韵律柔美的诗词,这是她第一次与儿子同台参赛,却比儿子提前被淘汰。
“我现在的诗词储备量大概300来首,儿子早就超越我,有500余首,在家有时候还是我的‘小老师’,会教我一些他新学的诗词。”梁岚说,她平时工作繁忙,儿子都是自觉学习,诵读古诗词已经成为他的一个爱好。《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栏目是他自己发现的,从第一季到第三季,反复看过几次,这次也是他主动要求报名的。
“四岁时,妈妈觉得睡前讲童话故事太长,就改讲古诗词里的故事,这样从小耳濡目染,上学后也经常诵读古诗词,就喜欢上了。”刘宸睿说,他还喜欢写毛笔字,也经常跟古诗词“打交道”,现在每晚睡前阅读,他依然会选择古诗词,平时在学校课间休息也经常与小伙伴PK,玩“飞花令”。
当谈及这次与冠军失之交臂时,刘宸睿直言:“其实这次比赛,我是一点都没准备,完全是靠平时储备。没拿到冠军,也有这个原因。不过,自己答错了,就要承担后果。”
“老师”有话说:
(郑劲松,毕业于原西南师大中文系,西南大学新闻传播学教师、诗人、作家)
“爱好第一,其次才是引导和培养。”郑劲松表示,学习诵读古诗词也是一样,父母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时,要像梁女士一样正确引导,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这就自然会成为孩子“爱好”。他还提醒,孩子在学习古诗词时,不要忙于死记硬背,家长要引导学习,让孩子明白体会诗词里的故事。
她坚持每天新学两首诗
6岁小选手张瀚月
选手档案:
张瀚月,6岁,渝北区鲁能巴蜀小学一年级学生
功力等级:
诗词储备近200首
武功秘籍:
每周图书馆打卡
当天比赛现场的“超级飞花令”环节,还有一位选手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今年6岁刚上一年级的张瀚月,虽然她答题时个子还不及话筒高,但她对诗词的喜欢却不比别人少。
“她在我肚子时,胎教就是听三字经。出生后,就经常给她念诗词。”妈妈钱柳君说,诵读诗词比较有韵律,孩子也比较喜欢听,小女孩从小学习诗词,有利用培养内在美。
据了解,张瀚月能背诵诗词近200首。现在上一年级,每天会学习两首新诗,到第二天早晨7点起床,就会背诵古诗了。当天陪女儿一起上台参赛,同样爱好诗词的爸爸张亚峰说:“去年,女儿在主城参加一场诗词比赛,曾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这次参赛玩‘飞花令’,对她来说是全新的挑战。对她来说,体验过程更重要。”
谈及对孩子培养古诗词的爱好,妈妈钱柳君说:父母陪伴孩子一起学习是最重要的,家里大大小小收藏有100本有关诗词的书籍和绘本,每天都会抽出一定时间陪孩子阅读,还在学校附近办了图书馆的借读卡,每周都会去打卡,女儿经常会选读诗词方面的书籍。
“诗人”有话说: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诗词成为习惯。”郑劲松表示,小瀚月的父母在培养孩子学习诗词时,有计划和规律,这值得大家学习。从小开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是有帮助的。营造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这个对于孩子的学习也至关重要。
她把诗词当儿歌唱
“亲子家庭”爸爸邓祖恒和女儿邓淇文
选手档案:
邓淇文,6岁,江北区新村实验小学,一年级
功力等级:
诗词储备100多首
武功秘籍:
先学七言再学五言
在比赛现场,有一位名叫邓淇文的女孩,是与爸爸一起比赛,“父女上阵”的画面也特别温馨。
“我觉得中国的古代诗词博大精深,都是文化的精髓,读诗可以使人灵秀。”爸爸邓祖恒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他认为培养女儿对诗词的兴趣,进而也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对品格的培养也有好处。
“女儿从4岁开始学诗,每周至少学习2首古诗词,主要通过一些歌唱的方式来学习。”邓祖恒说,有时候出去旅游,也会先提前学习有关目的地的一些诗词,到达目的地后再让孩子背下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可毕竟孩子才6岁,大部分需要家长耐心解读,父母陪伴一些学习也特别重要。
邓祖恒希望,小孩看到夕阳晚霞时,不是说“这个太阳好红啊”,而是可以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旅游见到沙漠时,不是说“这里好多沙子”,而是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他还分享道,孩子在学习诗,可以先学七言再学五言,字数由多到少,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会更有自信心。
“作家”有话说:
郑劲松表示,古诗词大多适合吟诵或吟唱甚至演唱,对儿童来说,这种方式更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而一个地方有关的古诗词,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旅行之中,如果提前了解并给孩子收集、准备好当地的古诗词情况,这样就会引导孩子从这样一个文化视角去看待一个地方,会让旅游行为增强精神性的元素,增加对一个地方的认知与认同。我赞赏这个做法,同样是有意识的引导,值得推广学习。
新闻多一点>>>
让孩子这样学习诗词
郑劲松表示,学习的关键还是兴趣培养。针对小孩子的年龄特征,把诗词学习与游戏、吟唱、动画、讲故事、情景再现等结合起来,增强孩子对诗词意境的领悟力和参与感,重在引导教育,而不是硬逼着背诵。其次是选择孩子适合的诗词,根据年龄,选择文字相对浅显易懂,明白如话,节奏明快,但又含义隽永、意境优美的诗词。此外,把诗词学习与诗词所描写景象的观察、体验、思考结合起来,做好诗词所涉及的景观、人物、故事以及时代背景的阅读,也就是把诗词做知识面的拓展。
同时,更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不能勉强去背诵,去表演;循序渐进,不片面追求背诵的数量,关键是能够让孩子体会和理解;避免学习的功利性,如:为表演而学习,为参加竞赛而学习,甚至为了某种显摆和虚荣而学习。在上学以后,结合课本教学,拓展孩子对诗词的阅读。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陈英 文 受访者 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