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源毕业创作油画《春耕》(170cmX70cm)
重庆万盛区文化馆老馆长周昌源先生,1933年生于宁波,1957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专业。他从小就爱画画,一生老是碰到贵人:从小就遇到中国大版画家、我军大作曲家、前苏联油画大师、美人妻子,每一个人都带给他命里不凡的馈赠,有的他自己拒绝了,有的是命运拒绝了他。全部加起来,就构成了命运的一条“弯的直线”。
唱歌
1950年,周昌源由段上的户籍警石怀璘,推荐到重庆市市中区文化馆美术班,在邓云烟、余辑五两位老师手下学美术。毕业后,调入市文化局重庆戏剧宣传队工作。“又画布景又演戏,我唱歌不错,还演《白毛女》,可以从杨白劳唱到王大春,音乐界偏低音的男中音非常难找,市歌舞团的团长吴毅,一听我唱歌,就说,我团没有男中音,你到我们团去嘛。我不干,我要画画。假如我要唱歌的话,一解放我就唱歌了。当时二野三军团文工团(战斗文工团前身)招兵,他们住在黄桷垭,我家住上新街,爬一个坡就上去考了,画画,唱歌,跳舞。时乐濛一听我唱歌,就说,你要参军就来唱歌。我说我不喜欢唱歌,我要画画。他说你唱歌又画画,两样你都做,来嘛。我说不,两样做,时间不够用。我只想画画。”
时乐濛是我军首席作曲家,鲁艺音乐系出身,冼星海的弟子。1953年进京后任总政文工团艺术指导,歌舞团团长,总政文工团副团长等职,被军方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曲家”荣誉称号。
1952年,时乐濛想把周昌源招进团,其头一年创作的一代金曲《歌唱二郎山》和《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风靡全国。周昌源生来嗓音浑厚,唱歌也没跟人学过。“从小在上海读小学,从家门到学校,大马路两边店铺里的留声机,都在放流行歌曲,我边走边听边哼就学会了。”
美院
1954年夏天,周昌源考取了四川美院绘画系油画专业调干班。“那一年跟我一起去考的,有夏培耀、林仰隆,王大同也是我们班的。刘国枢先生教我们油画,他的夫人傅老师也教我们;教水彩是苗勃然,素描是张雪帆,江敉教我们创作课。”
教创作课的江敉教授,是著名版画家、漫画家,跟周昌源是宁波老乡。“江老师带我们出去上课,就把我喊去当翻译,他的口音很严重,怕人家听不懂他的话。所以,他就很喜欢我。一到礼拜六就把我喊到他屋头去吃饭,那时他女儿江碧波很小,还在附中读书,也回来一起吃。我们两家人很好,江碧波手巧,画画画得好,打毛线也很得行,还给我爸爸、妈妈织过围巾,一个可爱的小妹妹。1989年江老师去世,我在深圳,不晓得。几年后回重庆听说了,就赶忙跑去。他的夫人拿了一张江敉的照片出来,说这是老头子走的时候,专门说要把这个送给周昌源,同时还送了一张他的版画给我,画的一个女娃儿,拿着一根篙竿在撑船。后来有一年,我在华桦学校教书,江碧波来给学校做大门雕塑,我们碰到了,老哥小妹,拥抱哟,很亲热。我夫人在场,她感叹说,你们那个时候的人真的不错,纯真友情,几十年了,还这样。”
老马
周昌源的毕业创作,是一幅约170cm×70cm的较大油画《春耕》。“1957夏天,是江敉教授带我们到四川郫县红光公社写的生,呆了一个多月。第二年3月,毛主席去视察这个公社,那个地方就全国闻名了。”
《春耕》的横式构图,像其所画的田野一样大气:地平线上一抹横贯全画的淡蓝烟霭,划开了深褐色的土地和淡黄色的天空,右边远处的树木和电杆隐隐约约,反衬左边画面焦点上的拖拉机非常坚实,拖拉机手肩头白帆布和踏板上黄色水影的高光,像一只小号吹响的晨曲一样,非常明亮。
正是如此纯正的前苏式血统的光影,让一个前苏联油画大师赞叹不已。那就是当时援华的前苏联油画专家、苏里科夫美院教授马克西莫夫,被吴作人称为“中国美术界的白求恩”。那一年他主持的央美油画进修班学生毕业,他带他们到武汉、重庆写生。
“他也到了川美来看了我们的毕业作品,来之前,我在学生会还收到他亲笔回给学校的一封信,说你们的邀请我收到了,我一定乐意到你们学校来。我收到信,就交给了学校。他很和气。老头子走到我那个画面前就很激动,说了一句什么。翻译说:老师很激动,他说他看到这个画,仿佛回到了列宁格勒。”
老马(学生对马克西莫夫的昵称)还在美院后花园画了一幅荷花。
老马回北京,就要回国了。“在欢送晚会,我们点名要他唱个俄罗斯民歌《三套车》。他说你们要我唱歌,可以,我也要点一个人上来跟我一路唱,我用俄文,他用中文。我在学校搞十人合唱团,就会唱这首歌,我就上去跟他一起唱,他是男低音,我中偏低,我们配合得很好。唱完之后,他说:哎呀,我简直真的回到列宁格勒了。他抱到我说,你就是我看见画那个画的那个同学?我说是。他就说,这个人我要了。这相当于就定了我留(前)苏了。但后来中(前)苏关系一紧张,这事就算泡了汤。”
文/图片翻拍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马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