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人: 葛兰“包产到户”背后的故事
12-18 08:21:05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

徐明虎

徐明虎当年给人民日报写的信

“老朋友,我来看你了!”2008年9月16日,长寿区葛兰镇南中村三组,年逾古稀的老人翻过小溪、爬上村后的山岗,在一处普通的墓碑前驻足,扼腕叹息。

老人叫徐明虎,1979年,他曾任原长寿县葛兰区委书记,是重庆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人。面前的墓碑下躺着他昔日的老友,当年“八一大队”十生产队队长黄金庐。

40年前,徐明虎在黄金庐家竹林前的院坝中,鼓励黄金庐大胆推行包产到户,让葛兰南中村走在了重庆的最前面。

20年前,徐明虎专程回到这里,与老友一起畅谈回顾改革的经历。

10年前,他再次回来时,黄金庐已去世两年,他的儿子黄国全已是南中村村委书记,村人均收入和1979年相比,翻了50倍有余。

今年,徐明虎已82岁。他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他仍想再次回到了葛兰走一走、看一看,看看40年岁月给这里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

当年徐明虎(右)和黄金庐交谈的照片

包产到户

徐明虎1936年出生在长寿葛兰一个农民家庭。1972年底,他被安排到长寿县委农工部工作。1975年11月,他被任命为长寿县葛兰区委任副书记,两年后回县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11月中旬,徐明虎再次被派往葛兰区兼任区委书记。

“我在农村呆了15年,深知农民对大集体那一套很不满意。”徐明虎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制定了让农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富民政策。

徐明虎一上任就深入基层进行调研。调研中他发现,全区从1957年至1976年20年间,人平粮食产量不但不增,反而还少了45.5公斤,这个数字着实令人震惊。

于是,他针对当地农村仍然实行出工干活“一窝蜂”的情况,从抓党员干部思想解放入手,给大家讲党的富民政策。1980年春,在徐明虎的带领下,葛兰部分区域改评工记分为联产计酬的方式,相当一部分生产队落实了旱地作物的包产到户。一时间,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黄金庐担任生产队长的“八一”大队十生产队,便是当年将包产到户落到实处的其中之一。在徐明虎的鼓励下,黄金庐带头率先搞起了包产到户,该队当年粮食产量增产了5000多斤,多年的温饱问题得到缓解。

在一批典型的带动下,当年秋冬,全区近八成地方都把第二年的旱地作物包到了户,也有部分生产队把水稻搞了专业承包、按劳承包等责任制。以徐明虎带头的区委班子,还在秋收后派出区乡干部下村,协助农民落实承包制。

徐明虎(右)向干部群众讲科学种田

艰难改革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历史的局限,那个年代真正能看远、弄透的人并不多。”徐明虎回忆,葛兰的承包到户工作搞得火热,遇到的阻力也大。由于很多干部群众没有将观念转变过来,当年12月,先走了一步的葛兰成了“纠包(纠正包产到户)”的重点区域。

面对压力,徐明虎用大量事实证明“双包”的好处。徐明虎说,他知道广大农户对包产到户的渴望,也看到了众多党员冒着政治风险的坚持,所以下定决心要一干到底。之后,徐明虎给人民日报寄去了一封4000多字的信,希望党中央及有关部门能及时制止地方在生产责任制上的瞎指挥,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封信引起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责成当时的四川省委领导解决问题。3月28日,重庆日报刊登了徐明虎撰写的《社员喜赞自主权》一文,一场轰动全市的“纠包”也随之结束。

“当年我给徐明虎和黄金庐拍的照片很出名,多次参展并在重庆日报上多次刊发。”当年曾给徐明虎拍摄照片、现年91岁的重庆日报原摄影记者周宣勤如是说。

他回忆,当年重庆日报多位记者都采访报道过徐明虎带领葛兰区(镇)包产到户的故事,但他们中很多人已相继离世,自己已是为数不多的见证者。

徐明虎在灯下学习党的政策

不忘初心

不久后,徐明虎离开葛兰,先后担任长寿县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党组书记、县长等职务,后调任市农委副主任。退休后,徐明虎仍然关心三农问题,曾自费到山西大寨考察学习,并写下了万余字的考察记录。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认识,徐明虎撰写了题为《坚持实事求是,深化农村改革》的论文,在1993年《重庆社会科学》杂志总第54期全文发表,《四川经济日报》亦摘要刊登。适当缩写后,1994年4月26日,徐明虎的论文以《略谈深化农村改革》为题,发表在重庆日报上,并被市委宣传部、重庆日报评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笔谈二等奖,还发给了证书。

1994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写前言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一书,刊用了此文。后该文又编入《中国改革发展大走势系列丛书》、《中国农业发展文库》等书籍中。

今年,82岁的徐明虎仍计划再次回到葛兰镇南中村。40年前,徐明虎用包产到户带着村民们迈过了温饱线,而走向富裕的道路却并不平坦。要从传统产业抽身,由单打独斗实现规模经营,南中村的改革之路依然曲折。徐明虎说:“时间就好像是一个轮回,40年前他带着葛兰人率先响应的党的政策,40年后,葛兰依然能借着党的十九大春风,改革再启程。”

重庆日报对葛兰改革的报道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彭光瑞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