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财富 > 正文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消费变迁 中西合璧 洋快餐“盛”满中国味道
    12-18 09:10:33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商报

    三峡广场肯德基餐厅 资料图

    来自世界各地的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 资料图

    1997年,洋快餐肯德基进入重庆,在当时重庆的第一高楼——会仙楼开业第一家餐厅。

    3年后,重庆首家麦当劳餐厅设在雨田大厦负一楼,位于解放碑“好吃街”入口处。

    对于不少人来说,肯德基、麦当劳早就超出了一家餐厅的意义,在给了消费者快捷美味的食物同时,也承载了不少难忘的回忆。对于城市而言,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的崛起也见证、反映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市民生活消费方式的变迁。

    改革开放40年,人们的吃穿住行,以及背后所代表的消费观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20年前“高档”洋快餐始入渝

    “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期末考试成绩优秀时,母亲才会带我去吃肯德基、麦当劳。”80后市民王小姐回忆起当初的场景,在其小学、初中时期,同学们都以能去洋快餐消费为荣。她每次去的时候,也会被母亲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现在想起来还颇有点仪式感。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速,20年前肯德基、麦当劳两家来自国外的洋快餐品牌进入重庆,让市民领略到炸鸡、汉堡、薯条等西式美食的魅力,店堂经常人满为患。

    据公开资料显示,1997年7月5日,肯德基进入重庆,在解放碑会仙楼的重庆首店开业,新店内370多个座位一直保持客满。当时的报纸是这样评论的:在解放碑开张的美国肯德基,开始向重庆人展示其全球知名的炸鸡快餐,这是全球快餐巨头首次把触角深入重庆。

    而在2000年,由四川省麦当劳餐厅开设解放碑分店的协议于6月10日草签,并办理了营业执照。重庆首家麦当劳餐厅正式落户解放碑,餐厅规划面积700余平方米。同年8月,该麦当劳餐厅正式营业,开业当日创下了中国市场单日销售第一的佳绩。

    明亮的店堂、新奇的产品、规范化的管理,以及相对不菲的消费,让洋快餐品牌在重庆被贴上了高档餐厅的标签。21世纪初,许多市民成为它们的粉丝,特别是受到青少年的追捧。

    20年后变身接地气的休闲场所

    改革开放,不仅吹来了西方“快餐风”。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视野也不断打开,荷包也日渐丰厚起来。肯德基、麦当劳早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物了。据统计,截至2018年,两个品牌在重庆各自发展了约50家门店。

    这些年里,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遭遇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色香味俱全的东方饮食美学,它已经逐渐脱去洋快餐带来的稀缺性,变得和以往不一样。

    今年肯德基中秋国庆桶共推出四款新包装设计,分别摘取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及瞬间。名为“拔地而起新高度”的设计,讲述了1979年开启的经济特区新篇章;名为“海纳百川新气象”的画面,则反映了1990年开发浦东新区决策后,中国港成为“世界港口”的恢弘画面;在“飞天圆梦新征程”这款设计中,重现了2003年“神舟”飞船升空时令世界喝彩的时刻;而“面向未来新动力”所讲述的经典画面,则是2014年全球目光聚焦中国的北京APEC会议。

    肯德基相关负责人表示,除此之外,在保留经典西式美味的同时,肯德基能够融入东方风味的巧思,不断推出一系列符合中国人口味的中西合璧产品。比如老北京鸡肉卷等。2018年,肯德基更从传统津门烙饼提取灵感,推出早餐界新一代网红“大饼卷万物”系列,满满都是中国味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仅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星巴克等品牌,从最开始的以“洋“文化、”洋“产品吸引市民消费,到如今在经营上融入了更多中国文化、中国味道,从有仪式感的高档餐厅变得更接地气,转而成为市民小聚小憩的休闲场所。

    从酱油猪油拌饭到粗粮回归

    40年来,洋餐饮品牌不仅丰富了市民餐桌,也见证了重庆经济的崛起。市民在吃穿住行上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餐饮观察人士刘然表示,重庆人对“吃“发生了三次跃升,1990年前,市民主要考虑吃得饱。那时收入水平低,粮油供应指标少,要吃饱就要计划着吃。那个时候,鸡蛋都算得上是金贵的奢侈品,而重庆城区孩子们最喜爱的美食是酱油猪油拌饭。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情况才逐渐好转。

    2000年左右,市民已经在考虑吃得好的问题。随着收入的增加,餐桌上菜品变得更丰富了。周末、节假日,人们也会选择在外聚会。如今,此前难以吃上的肉类等农副产品,早已经走入千家万户的日常餐桌。市民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吃得健康的问题,比如荤素搭配、营养有机等。而如土豆、芋头等粗粮,则出于健康的原因,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

    穿

    从过年才有新衣到私人定制

    今年60岁的安女士告诉记者,她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于她而言,在穿着上变化尤为显著。

    安女士说,在她还是小孩的时候,一套衣服都是哥哥穿完弟弟穿,作为最小的妹妹,安女士只能最后穿。只有春节这个重要节日,三个孩子才能有一件属于自己的新衣服。虽然那时的衣服都是粗料,很多还是母亲自做或小作坊加工,却仍然让三兄妹欣喜不已。

    1978年之后,安女士的衣服逐渐多起来。她最喜欢穿“的确良”的衬衣,因为它耐磨、易洗、不走样。而后,她的衣柜里又多了连衣裙、呢子大衣等多种款式、材质的服装;面料变得更细,色泽丰富;购置衣服从买料加工到买成衣为主;单件衣服的价格开始站上2位数,部分甚至超过3位数。

    如今,不仅有如古驰等国际大牌落户重庆,也有了许多独立设计师给顾客提供更贴合个性的私人定制。而从款式、原辅料上看,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

    从倒夜壶到带电梯的商品房

    陈先生算是重庆先富起来的那批人。20年前,他在南方花园拥有了一套商品房,这是重庆市第一个采用电梯的商品房小区。但对于当时的陈先生而言,最大的好处,不是楼房有电梯,而是再也不用每天早起倒夜壶了。

    据了解,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住房一直采取福利分房制度。筒子楼可谓福利房的代表,一条长走廊串连许多十几平方米的单间,卫生间都是公用的。还有的楼里没有卫生间,倒夜壶还得去户外的公共厕所。

    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重庆的住房逐渐变成了个人私有财产。此前沿袭多年的福利房,逐渐被个人消费的商品房所取代。

    大家可以看到,高层、洋房、别墅、LOFT公寓等,越来越多的建筑形式被发掘。陈先生告诉记者,今天买房,再也不是为了一个洗手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楼盘选择多,要求也变得越发精细。“比如之前陪儿子挑的房,会从开发商实力、交通情况、小区容积率、周围环境、学区条件、物业水平、性价比等多方面进行考量。”

    从坐出租车到共享交通工具

    “都说儿时记忆很容易忘记,可我仍记得第一次坐出租车时激动的心情。”由于公共汽车收班,当时7岁的田小姐第一次和父母一起搭乘了出租车。

    这种私密的环境、快速的出行方式,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路都在问父母,今后可不可以经常坐出租车。”

    如今30多岁的田小姐早已有了自己的私家车,但有的时候,她更愿意坐轻轨。“重庆的私家车太多,特别是早高峰期间。坐轻轨是更绿色环保、更准时的选择。”

    《2017中国停车行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截至去年底,内地机动车保有量突破3.1亿辆,比2016年净增1500万辆。若把这些机动车首尾排列,可绕地球23圈。以汽车保有量计算,全国排名前三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564万辆、成都452万辆、重庆371万辆。

    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除了私家车外,改革开放以来,公共交通更是发展快速。远途可选择飞机、高铁、动车,近程可选择BRT等专线、轻轨以及各种共享交通工具,这些都成为时下市民常见的出行方式。

    数读

    百姓收入和支出40年增长数十倍

    国务院新闻办日前发布《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白皮书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居住条件、生命健康权保障水平等均显著改善和大幅提升。其中,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18倍,年均增长7.8%。

    与40年前相比,人们的收入和支出均增长了数十倍,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侯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