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更新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月球表面环境很复杂,本次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科普如何保证生物生长试验的?
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总设计师、重庆大学先进科技研究院院长谢更新介绍说:我们是首次在月球背面走路,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和文献资料也没有找到这个平地的温度情况,生物什么时候发芽?对温度要求很苛刻,严格。
这个事情复杂有几方面。一是说全球所有的团队在这个地方没有经验的借鉴,这些方面也没有经验,完全靠我们摸索。第二着陆点跟环境不是很清楚,有些东西我们是通过论证和文献来推断。第三,资源非常有限,重量3公斤。包括里面有两个相机、数据线,还有生物、土壤、水、控制模块,壳体等3公斤不到,我们坚持做到了2.608公斤。同时,空间非常有限。不足一公升,0.9多一点点,生物的生长空间就这么一点点。想拍视频,但是数据传不下来,总体约束有限,所以资源有限。
同时,这一次是活体,是生命体,地面和发射过程等等变化的情况地面很难认定,所以这都是我们的挑战。在挑战中,我们团队在学校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凝聚全国的优势团队,比如山东烟台航天电子研究所、成都光电研究所,同时,校内各个学院,通过这种跨学科、部门、单位来组织全国力量,一起来解决。
活体在地面封罐是10月10日下午,我们看不到也摸不到。飞行阶段28天,这中间我们都担心,到了月球上去就郁郁葱葱了,我们想做的就是在月面的环境下做他的生长情况,如何控制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还有我们要营造环境,水是生命之源,地面上有水就发芽了,确保在月球上放水。要确保放水,要放的出来,还要放的及时,这两个条件,那么我们特别是在月球上1/6重力条件下放水。2.608还有两个泵,我们在这个水管里面用添加剂堵住,满足这个环境这个口才能打开,把水放出来。要验证生长,还要光合作用,这次做的是月球上的太阳自然光,我们在罐子顶部开了一个口子,有一个圆的缝,空气就泄露。还有在温控里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用的是冷热片,物理的办法,没有任何污染的办法来治理。
上游新闻记者 秦健 杨辛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