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意味着腊八节一过,年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
腊八以后,民间习俗有扫房子、炸豆腐、炖羊肉、杀公鸡、把面发、蒸馒头、熬夜守岁……然而近年来,过年的气氛变得越来越淡薄,许多年轻人都觉得,现在过年的年味比起小时候差了很多。
但事实上,真正老重庆的过年习俗中,其实年具有不同的味道,它不止于空气中寒气袭人的感觉,也不止于家家户户门前所贴的春联,它就像打在我们心里最深的烙印,让我们不论多久,都能把这最深的回忆从故事里翻出来,回味、泛黄、珍藏。
赏腊梅
让你的家芳香四溢
重庆人一直就很喜欢腊梅,如果花期够长,延续到春节前都能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
从腊月开始,不论你到花市还是在普通街道,到处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兜,里面装满含苞待放的腊梅花。
现正值腊梅大量上市,10来块钱,就能买一大束,放在家里,要香很久。
腌腊肉、灌香肠
没错,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最终制成腊肉、香肠。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
值得注意的是,香肠一定要晾干,否则今后煮来吃时,一切就会散开。
赶场
主城区能赶场的地方越来越少,但相对偏远一点的地方,赶场的依然不在少数,比如鸳鸯、人和场和玉清寺。
过年前,重庆人都会扎堆年货市场,买一大堆年货,准备过年亲戚朋友来自家拜年的时候,作为款待客人的东西。在市场上,乡亲们见了面都互相拜早年,相互送新年祝福。
不过,现在超市方便了,去赶场的人自然也就少了。更多的是上了年纪的人,因为在赶场的时候往往能买到超市里买不到的秧苗、种子等物品。
扫阳尘
在腊月二十四,中国传统民俗之一,这一天家家都要扫阳尘。其实就是大扫除。
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需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一新,此俗起源甚古。赶上个好天气,把家里最近的铺盖、毯子全部洗干净,然后把碗柜里,坛坛罐罐,大盘小碟,瓜子拼盘,全拿出来,烧一大锅热水,洗净沥干,再放回原处。现在城里没了烟囱,但打扫厨房也是必须的,把抽油烟机弄来“洗个澡”,把灶台上的陈年污垢彻底清除一遍。这样,就算扫阳尘了。
贴春联和年夜饭、守岁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年三十的一餐。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团团圆圆,共同迎接新年。遗憾的是,这些年随着年味的逐渐淡去,很多人都不会贴春联,更别说提笔写了。
早在宋代,春联一度写在桃木上,王安石在诗中记载,“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岁时杂记》记载,当时的人们,很喜欢把吉祥话刻在桃木板上。后来,桃木板逐步被纸张替代,但还不是很盛行。南宋《梦梁录》记载,除夕要贴“迎春牌儿”,其实就是纸制的春贴了。
传统的春联,面对大门时,右手上联,左手下联,横批或者横额的文字,从右至左读。
正月里的讲究多
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
大年初一不能睡午觉,重庆人称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重庆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家里拜访。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大年初五又被称为“破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
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元宵节一过,也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
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图片源自网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