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当之无愧的美食之都,很多外地朋友来此旅游总会拿着各色重庆美食大快朵颐。既然都来了重庆,火锅串串、烧烤干锅,这些地球人都知道的美食就不必过多介绍了,今天就来给大家扒一扒那些陪伴重庆人童年的老重庆特色小吃!来看看下面罗列的这些小吃,有没有你小时候吃过的?
炒米糖开水
“炒米糖开水、醪糟鸡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的大街小巷就会有小贩挑着担子这样吆喝。顾客听到这声音来到门外,开门喊一声:“来一碗。”这是旧时的重庆城,在入夜以后时常见到的情景。
炒米糖开水是重庆城一种地道饮食。
炒米糖开水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炒米,江津米花糖用的主料就是米花;二是糖,一般用白砂糖,也有用红糖的;三就是开水,有人要吃,卖者撮一铲米花倒入碗中,加糖,冲上热开水就成。
后来很多家庭都能自制,做法超级简单,一封米花糖,一壶开水就能搞定!
有时候早上来不及做早饭,家人都会冲一碗米糖开水。
熨斗糕
对许多重庆人而言,小时候街边现烤现卖的熨斗糕,是那抹难忘的乡愁。
米浆中加入鸡蛋、白糖、蜜桂花等,翻烙至金黄色,焦黄焦黄的外皮,香香甜甜的,便宜又好吃。
熨斗糕始于民国时的蓬溪县,得名源于用古代熨斗作为烤制的器具,所以称为熨斗糕。
熨斗糕外壳色黄偏棕红,皮酥脆,内嫩,吊足了人们的口味。
冲冲糕
冲冲糕源于黔南,迄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嚼在嘴里,香甜不腻,清爽可口,入口即化,回味悠长。
它以籼米、糯米为主要原料,以九比一的比例放在碓窝中捣成米粉,然后用箩筛筛出细粉,再把细粉用火炒熟。
因糕是用蒸气将食物蒸熟,并由圆竹筒底部顶压自然冲出,故而得名“冲冲糕”。
看卖糕的师傅在蒸盒内填满米粉、压平,上面再加上点白糖、红糖、豆沙或汤圆心子、一小坨猪油。蒸上几分钟后,如马蹄状,色泽油亮洁白,刚好一口的大小。
蹄花粉
上世纪五十年代,重庆最舒服的夜宵,当属蹄花粉。
摊主将洗得白白净净的猪蹄炖得恰到好处,一碗猪蹄汤,加上白亮的粉条,绿色的香菜、葱花,热热地吃下,舒服极了。
鸭杂碎
鸭杂碎,就是卤制的鸭脚、鸭翅、鸭肠、鸭头,还有鸡脚、鸡翅、鸡肠,以及鹅身上的“零件”等。
估计是鸭的东西占多数,也最好吃,重庆人将这种小吃统称为“鸭杂碎”。
卖鸭杂碎的小贩将卤好的鸭杂碎分类装在一个长方形的浅口大竹篮里,在竹篮边上插一个“亮油壶”,用手挎着竹篮,沿街叫卖。
三角粑
三角粑是流行于川渝地区的经典汉族特色传统小吃。吃起来香、酥、爽,不但有稻米的香味,还香脆甜润,曾风靡一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重庆人最爱的早餐。
同样重庆最传统的早饭,三角粑其实就是白糕的升级版,都是以大米为主料,再用专业的锅复煎烤,三角粑得名于直角三角形的形状,刚烤出来的更好吃!
豆腐脑
重庆的豆腐脑是用石膏点的,故而十分白嫩。
它的调料、配料十分繁多,有绿色的葱花、金黄色的油酥黄豆、芽菜末、大头菜颗粒,姜汁、蒜汁,还有味精、白糖、花椒、油辣子、酱油、香醋等。
摊主先将豆腐脑从大陶缸内舀出来,放在小铁锅内煮着,来了客人就将煮得热热的豆腐脑,舀进蓝花小瓷碗里,加入上各种调料、配料,放上一个小调羹,就完美了。
重庆豆腐脑给人的感觉是酸、辣、鲜、香,吃毕头上冒出微汗,爽透了。
油茶
“油茶润如酥,山珍海味难媲美。”重庆多少人是逃不出油茶“手掌心”的粉丝。
油茶当早饭真是很不错。一碗油茶,既有馓子的酥脆,又有米糊的软烂,早上来一碗,整个人都精神了。
伦教糕
伦教糕是一款由籼米粉、西米粉等原料制成的糕点,起源于广东省顺德区伦教镇,是岭南地区的一种传统糕点小吃。
伦教糕上世纪三十年代传入重庆,抗战时期重庆经营粤菜、粤点的酒楼就有伦教糕这款点心。
小包子
小包子是重庆街头的一种“锅贴包子”,这种包子用的是发面和肉馅。
包成直径约1.5厘米的包子,放在直径约50厘米的浅平底熟铁锅内,加上油和水,盖上木盖,连煎带蒸而成。
这种“小包子”与河南的“水煎包“很像,不同之处是,河南“水煎包”要用“面粉水”煎制,两面都煎黄。而重庆“小包子”则简单一些,加清水煎制,只煎一面。
陈麻花
清朝末年,陈麻花凭借其独特的口味从此在巴渝大地流传开来。
一到磁器口必吃的就是陈麻花,各种香、酥、脆、爽,特别好吃!
糍粑
糍粑是重庆常见的小吃,不仅可以当早餐,还能作为休闲食品,黏黏糯糯,很有嚼劲儿,价格也很实惠!
重庆的糍粑也分为多种吃法:刚打出来的手工糍粑,还有早餐常见的糍粑块,或是作为餐桌上小吃的红糖糍粑,都是重庆人热爱的美食。
手工酸辣粉
这也是重庆传统的名小吃,如果要追溯酸辣粉的历史,那得说到三国时期的刘备。
从三国传承至今的传统特色小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辣中带酸,用红薯制成的粉条超级有嚼劲,吃起来特别爽!
来源:疯狂掌门人网易号、重庆周末去哪儿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