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丨抗战时期,重庆建起“世界最大地下城”
05-28 14:57:09 来源:文化渝中

重庆魔幻的地形迷倒了众人。可在重庆高低起伏的山形之下,还藏着一个更庞大的隐秘世界——那就是抗战时期重庆挖掘的防空洞。有统计显示,在抗战结束时,重庆城市人口100万人左右,而防空洞能够容纳60万人,大大小小的防空洞共计110万平方米,形成巨大的城市防空工程,也构成了世界最大的地下城。防空洞,为重庆市民躲避大轰炸提供了庇护,也为生产救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防空坑、防空壕到防空洞

从1938年2月到1944年12月,侵华日军为了彻底“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达到“迅速结束中国事变”、“以炸迫降”的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战时中国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6年零10个月的大规模无差别轰炸。日本海军航空队在轰炸重庆时使用的98式燃烧弹能持续燃烧15分钟,释放出2000~3000℃高温,足以烧穿20厘米厚的水泥屋顶。但日军旷日持久的大轰炸没能击垮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也未能取得他们预期的效果,防空洞起了重要作用。

其实,重庆最早的防空工程,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便开始修建了。只不过当时修的不是防空洞,而是“防空坑”、“防空壕”。

当时,大后方重庆虽有山川之险,可以阻拦日军的坚船重炮,空中却没有任何可以拒敌的倚仗。敌机不分昼夜肆无忌惮地袭扰中国领空,1937年9月,在国民政府还未正式决定迁都重庆前,蒋介石便致电刚成立的重庆市防空司令部,令其负责指导、协助民众挖筑简易的防空壕沟,并明确要求防空壕须深6尺、宽2尺,上盖木板并厚加土层。

△1994年公开出版的《重庆市防空志》写道:“防空坑”深1.3米,蹲得下2人,“防空壕”是在地上挖坑道,上面盖木板、堆土,用草皮和树枝伪装  (图片来源:新华网)

重庆防空司令部1937年9月1日正式成立。时任重庆警备司令的李根固兼任防空司令部司令,曾与他一同在刘湘帐下供职的原川军空军司令蒋逵任副司令兼参谋长。蒋逵的工作之一便是主持挖防空洞,修建重庆防空系统。防空洞怎么挖?蒋逵认为不能单纯为了防空而防空,比如可以挖一些隧道,战时防空,战后可以方便交通。

△蒋逵(1893~1984)重庆人,曾赴英、美学习,北洋政府时期就是一级飞行员,担任过国民政府航空署飞行教导队队长、中央军校航空班飞行教官、重庆大学航空机械学教授等职  (资料图片)

重庆各界对城市防空也愈加重视,市内银行、公司、机关以及一些殷实的私人住户,都纷纷开凿防空壕或避难室。重庆还专门成立了由重庆市绅、商、学、工及新闻界代表组成的“重庆市防空设备委员会”,负责筹集经费。1937年11月20日,重庆《国民公报》发表名为《本市防空问题》的言论,提出了“万事莫如防空急”的主张。

△抗战时期,侵华日军空袭重庆后,街头随处可见的警示牌  (资料图片)

1938年起,随着日本侵略者对重庆市区的无差别轰炸和空袭不断升级,防空洞逐渐升级为洞体、隧道,国民政府及陪都当局加快了防空工事建设。1939年“5.3”“5.4”大轰炸,更让蒋逵感到建造地下防空系统刻不容缓。

人工开掘世界最庞大防空工程网

重庆的“防空战”是一场全民战:部队修筑各种防空壕,政府主持开掘多个大隧道修建公共防空设备,民众也自行筹资选择适当地方开掘小型防空洞。防空洞的修筑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用原有的山洞进行改建,如洪崖洞、安乐洞、观音岩、九尺坎等防空洞都是这样改造而成。

△重庆山体纵横交错且多为岩石山体,非常适合挖防空洞

1938年,重庆防空司令部联同成渝铁路局等部门,对重庆市区地形进行了详尽勘察,设计了由朝天门经临江门、通远门到南纪门,横贯渝中半岛的“陪都防空大隧道”。这项浩大的工程从1938年开始,历时两年完工,全长3722米,共有7段13个洞口,可容纳4万余人,是全市最大的公共防空隧道,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人防工程之一

△重庆市民为了躲避日军轰炸,纷纷躲入防空隧道  (资料图片)

政府还号召发动民众自建防空洞。于是,一场人类史上浩大的开挖工程在重庆的山脊、崖壁、坡坎、路边展开了。数以万计的民工、石工、木工、铁匠、泥水匠、砖瓦匠,以最原始的工具、最笨拙的土法,风餐露宿、肩挑背磨、一锤一撬、一手一脚,挖出了当时世界最伟大的都市防空工程,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观。

△民众开凿防空洞  (资料图片)

防空大隧道是专供市民躲避空袭的公共设施,其中位于较场口、十八梯附近的一段长2.5公里,深入地下10米,高、宽2米左右,可容纳5000人左右。1941年6月5日,日军长达5个小时的轰炸,导致躲避在隧道内的数千人因践踏和窒息而死,造成了震惊中外的“六五隧道大惨案”。

△1941年,蒋介石夫妇从黄山官邸附近的防空洞走出  (资料图片)

大隧道惨案是重庆大轰炸中最为惨烈的一幕。当时的日军空中指挥官之一远藤三郎,还在1940年8月30日亲自带队突袭蒋介石官邸,炸弹在离蒋介石几米远的地方爆炸,有惊无险。

△荷兰前驻华大使杨乐兰9岁时随父母在重庆领到的防空通行证。这张证1940年1月8日由当时的重庆防空司令部发放

1937年,重庆仅有防空避难设施(包括防空壕、公私防空洞、隧道、掩蔽室等)54个,其容量仅为当时总人数的1.51%。随着战事推进,抗战结束时,重庆的防空洞已能容纳60万人,为人们躲避大轰炸提供了庇护。随着轰炸中不断积累的血的教训,防空系统不断的改善,防空洞的作用越来越大,伤亡人数逐年减少。据统计:日机每颗炸弹的死伤者,1939年平均5.5人,1940年平均1人,1942年平均0.3人,重庆成为“战争期间全世界最安全的首都”。

△人们进防空洞躲避轰炸  (资料图片)

地下乾坤——“抗战生产洞”

除了安全庇护,防空洞还发挥着生产救国的重要作用。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大量的工矿企业也集中到重庆城区及周边。那些重要的工厂如兵工厂、发电厂、炼钢厂等,为坚持生产支撑抗战,也都十分重视各自的防空避难设施建设,他们将“所有重要机械,均移入洞中工作,较大工厂则疏散分在数处开工,新厂建筑,多在较为安全区域”。当时很多工厂在防空洞里夜以继日地生产,为前线抗战提供枪炮和弹药。因此,抗战时期,重庆的防空洞还有一个别名叫“抗战生产洞”。这也是今天在很多老厂区仍然可见很多防空洞的原因。

△沿今九滨路到鹅公岩大桥桥下,是兵工署第1兵工厂生产洞,被誉为“世界第一地下兵工遗址”

△抗战时期,重庆市民在防空洞内一边躲避日军空袭一边坚持生产生活  (资料图片)

同样,刚刚迁到重庆不久的国立中央大学也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在学校沿嘉陵江的岩石上开凿了一排可以容纳5000人以上的极为坚固的防空洞。因此,虽然日机曾多次轰炸沙磁文化区,中央大学遭受的轰炸多达数十次,但因为有防空洞,中央大学在整个轰炸中“毫无死伤”。

△抗战时期,防空警报一响,人们立即转入防空洞躲避空袭,敌机一走,人们又立即出来工作、生活   (资料图片)

重庆能够抵抗日军持久而残暴的空中屠杀达7年之久,防空洞发挥了极大作用。时任日军第三飞行团团长的远藤三郎当年向日军参谋本部呈报情况时说:“我亲自乘轰炸机,连续数次参加轰炸重庆。到达重庆上空一看,两江汇合处的重庆市街已惨遭破坏,满目疮痍,江两岸,特别是右岸地区,正在广泛大力发展,真不知轰炸哪里才是致命的地方。”

在惨烈大轰炸中,重庆人民凝练出顽强坚韧的“陪都精神”,粉碎了日寇妄想“以炸迫降”的战略意图。正如英国当时驻华大使薛穆所说:重庆“象征中国不屈不挠之意志与决心”,“成为联盟国家所为振奋之精神象征!”防空洞,已成为重庆这座英雄之城的城市记忆。

原标题:重庆珍档| 抗战时期,重庆建起“世界最大地下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