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在重庆红岩村曾经有一所大学,为西南地区的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文博副研究员丁英顺介绍,这所大学名叫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由刘伯承亲自担任校长。“这所大学设立的目的,就是为建设西南培养各类人才。”
1950年5月14日下午5点,刘伯承在红岩村给7000多人上了“开学第一课”。
从那以后,学校秉承“坚定人民大众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三年时间培养了各类建设人才10万多人,为建设新西南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重庆办大学
解决“干部荒”问题
△西南人民革命大学重庆总校校门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
丁英顺说,当时,烽火方歇,百废待兴,摆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管理、建设刚刚解放的包括重庆在内的西南地区。
“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解决‘干部荒’的问题。”丁英顺说,当时跟随解放军南下进入西南地区参加工作的干部总人数不足3万人。此后虽然又决定招聘10万余名干部,但相对于幅员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七千多万的整个西南地区而言,远远不能满足西南地区的革命和建设需要。
为此,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果断作出决策,决定设立“一个专门教育培养人才的机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并报请中央政务院批准。
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在重庆设立总校,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亲自担任校长。大学分为校部和一、二、三、四分部,设在嘉陵江畔以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为中心的红岩村至虎头岩一带。其中,第四分部开始设在原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所在的虎头岩,后来又迁到南岸小温泉南林学院旧址。
除重庆总校外, 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在西南各地还设立了成都分校、云南分校、贵州分校、川南分校、川北分校、西康分校等六所分校。
刘伯承上“开学第一课”
与师生们探讨“学了做什么”
△刘伯承题写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校风
经过一个多月紧张有序的筹备工作,1950年5月14日下午5点,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总校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在重庆红岩村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总校大操场隆重举行。
西南地区和重庆市的党政军领导人及机关、部队、教育界、工商界代表人士以及学校全体干部师生共7000余人参加了典礼。
校长刘伯承在现场为大家上了“开学第一课”:《坚定我们人民大众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开始,刘伯承就开宗明义:“这次开学,使我联想到抗日战争初期,在延安和各区办了抗大。现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了,为了要使这批学生参加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设,我们按照毛主席指示来办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也就是继承抗大精神来办学的。”
为了更好地向大家阐明筹办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的目的和任务,刘伯承讲道:“我们打破旧世界的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人民的新世界;我们为要建设西南人民的新世界,就办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
紧接着,刘伯承从“学什么”入手,着重与师生们探讨“学了做什么”的深刻问题。
刘伯承指出,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的办学任务就是为建设西南人民的新世界培养人才,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的学子今后都要为建设西南,肃清各处残余土匪、特务分子贡献力量,参加西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建设工作。
勉励学子立下鸿鹄之志
三年时间培养人才10万多人
△刘伯承在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开学典礼上做开学演讲
丁英顺说,70年前的这堂“开学第一课”,为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办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开学第一课”上,刘伯承用生动的语言回答了“怎样才能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怎样建设西南人民的新世界?”等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首先就要求把为人民服务的决心确定下来”刘伯承说,唯有坚定人民大众的立场,方能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实事求是、民主作风、虚心冷静、艰苦朴素”,这是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的校训。刘伯承勉励现场学子们要树立远大人生目标,立下为人民为天下的鸿鹄之志。
在“开学第一课”接近尾声的时候,刘伯承再次向学生们发出号召:“要认真学习和切实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刘伯承最后激励大家持续学习与进步,坚定为民服务的信念,并为此而奋斗。
△刘伯承在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开学典礼上做报告
雷鸣般的掌声和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回荡在操场的上空。这堂“开学第一课”犹如寒夜里的明灯,不仅照亮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培养西南建设人才的前行之路,同时也引领广大学生在为人民服务的光辉事业上奋进。
1953年9月,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结束办学。在三年时间里,这所大学秉承“坚定人民大众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培养了各类建设人才10万多人,为建设新西南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刘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