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消息,社会救助是扶危济困、救急救难的兜底性制度安排,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内容。9月7日,我市召开2020年全市社会救助暨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视频会议,社会救助相关部门介绍了他们关怀困难群众衣食冷暖,为群众带去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社会救助
全面摸排五类人群,抓紧落实帮扶政策
重庆日报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我市对未脱贫户、返贫风险户、扶贫边缘户等重点人群进行全面摸排和数据比对,上半年共兜底保障25.54万人,同比增长12%。加大特殊困难群体关爱保护力度,开工建设乡镇敬老院改造项目82个、农村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30个,及时足额发放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2189.48万元。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累计实施扶贫项目266个,资助款物4960万元,受益困难群众64万人次。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全面摸排五类人群,即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中未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的人群;因疫情需要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的人群;因病因灾因疫等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不符合救助条件但存在一定困难的潜在救助对象;未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范围,但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农村低保对象及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已退出兜底保障,受疫情影响收入减少、生活成本增加,生活困难程度可能加深,需要再次纳入兜底保障的对象。市民政局要求,对符合救助条件的要立即跟进核实,抓紧落实帮扶政策。
教育救助
五类数据共享,动态跟踪资助落实情况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已经建立健全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资助对象群体全覆盖,涵盖建档立卡、城乡低保、特困救助、孤儿、残疾困难学生和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了资助项目全覆盖,涵盖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等。
2019年,全市学生资助资金53亿多元,惠及学生460万人次;2020年春季学期,我市高校、区县设立了疫情临时困难补助,资助学生15万人次、资金近1200万元。
为进一步精准落实学生资助政策,让学生和家长少跑路,让信息多跑路,我市开发上线“重庆市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对重庆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五类数据共享,即通过招生数据、学籍数据、扶贫部门数据、民政部门数据、残联部门数据比对共享,建立统一的重庆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动态跟踪市内资助落实情况,包括跨区县流动学生资助情况。
医疗救助
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和帮扶机制,降低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2019年,全市共救助就医困难群众523.88万人次,其中普通门诊和普通住院357.06万人次、重特大疾病门诊和住院166.82万人次、救助金额12.95亿元。
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市将探索建立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针对低收入家庭大病患者和因病支出型贫困患者负担情况,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在确保医保基本待遇基础上,协调建立帮扶机制,合力降低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住房救助
开展住房安全保障常态化监测,发现一户改造一户
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已对提出住房保障申请的低保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通过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的方式实现了应保尽保。截至目前,全市共保障8.19万户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其中实物配租7.41万户,租赁补贴0.78万户。同时,精准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脱贫攻坚以来,累计争取中央补助资金20.21亿元,落实市级补助资金10.47亿元,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94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74万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10.2万户。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开展全覆盖调查、拉网式摸排,健全住房安全保障常态化监测机制,做到发现一户改造一户,动态消除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危房。
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张莎
原标题:重庆多措并举关怀困难群众 在基本生活、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作出兜底性制度安排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