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参加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后,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在团队微信群发了一条消息:“感谢大家,为实验室带来的荣誉”,并附上了证书和奖牌。
消息一发出,群里瞬间沸腾起来。黄爱龙又回复道:“再接再厉。”
下飞机后,黄爱龙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个人的荣誉不值一提,这是团队的结晶,也是团队共同努力攻关的成绩。
疫情期间,他最难忘的,就是在实验室与病毒赛跑的40个昼夜,这也是鲜为人知的40天。
1月21日 他们作出一个重要决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重医系统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迅速派出医疗队赴鄂支援,而另一群人的战场,却在鲜为人知的实验室里。他们的战“疫”,也早已打响。
2020年1月21日,重庆出现首个确诊病例。同一天,重庆医科大学作出一个重要决定……
在校长黄爱龙教授的领导下,学校决定依托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即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科技攻关。“我们除了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外,也是原来卫生部的网络实验室。我们就是做传染(病学研究)的,就是跟病毒打交道的。在国家出现危机的时候,肯定要尽责。”
这是黄爱龙带领团队进入实验室后,对团队说的第一句话。
面对重重困难 他们不言放弃
针对疫情防控需求,团队很快明确了应急攻关的主攻方向——研发抗体检测试剂。这是一个优中选难的方向,也是团队未曾涉足的领域。有了明确的目标,但困难却接踵而至,黄爱龙回忆说,当时学校已经放假,人手严重不够,他们只能把剩下的人集合起来。但接下来的工作,仍是困难重重。“没人,经费也没有资助,实验室设备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更关键的,我们还没有原料,没有基因,啥都没有。”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成为大家迎难而上的共识。他们向全国各地获取资料、获取材料,获取一些必要的临时性紧缺的仪器设备。并和从事化学发光试剂和仪器研发生产已有十余年的博奥赛斯达成合作协议,利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方法,共同开发新冠病毒IgM/IgG的免疫诊断试剂。
在各方支持下,这支临时组建的科研团队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实验室的灯火昼夜不熄。
40个昼夜 换来首个突破
为加快进度,研发团队决定从上海取回合成基因进行表达质粒亚克隆,同时要求上海生工按照进度,也进行亚克隆工作。1月31日21点,合成基因从上海取回,马不停蹄送往实验室,心急如焚的研究人员连夜开展工作。
晚上9:30,团队拿到了序列、DNA序列指令以后,连夜开始准备进行克隆,然后做重组蛋白的表达。但第二天早上发现没有成功,相当于又要重来一遍。
那几天,他们成天泡在实验室,手上的工作一直紧张进行着,高度专注和紧张的状态让每个人话都不怎么说。
经过反复改进和验证,2月6日,初步组装的基于表位肽和重组抗原的化学发光试剂盒各项性能都基本达到预期设定指标。
3月3日,抗体检测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纳入新冠肺炎的确诊依据。4日,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新冠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的消息正式对外发布,这也是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化学发光法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产品。
如今,博奥赛斯已经将生产设备从天津包机运送到重庆,试剂盒产量可达20万人份/周,并已有100万人份的储备量。接下来,黄爱龙和团队还将继续前行。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黎静 摄影 胡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