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麻辣烫 > 正文
摩托车上的村医孟春生:村民身边的120
04-13 14:42:57 来源:上游新闻

『听见孟医生摩托车的声响,就像听到‘120’来了一样令人安心!

“不管天晴落雨,白天黑夜,他是随叫随到。”

“孟医生是个有求必应的人。”

“他的手机号都是公开的,全村人都晓得。”

……』

朴实、简单的言语背后,是村民对孟医生满满的认同。孟医生,全名孟春生,丰都县暨龙镇白果村村医,子承父业在村里行医28年,换了三辆摩托车,足迹遍布白果村6个村民小组约200户人家,行程约30万公里。

孟春生也因此被村民们称为“摩托车上的村医”,这是他的家业,也是他的事业。

近日,上游新闻记者一行从重庆市区驱车约4个小时,来到了这个位于武陵山深处、平均海拔1200米的白果村。

【平凡而又伟大

村医之路:28年换了3辆摩托

白果村位于丰都县暨龙镇,是武陵山区偏远的村子。该村海拔在1200米左右,村里有200余户、700余人。山高、坡陡、谷深是其典型的地貌,每到冬天都会积雪。在公路没通之前,到县城需要步行半天再转中巴车。

孟春生是丰都县暨龙镇白果村村医,他今年47岁,个子并不魁梧,药箱挎在肩上,整个腰都会被遮挡住。孟春生是白果村现任村医,而上一任村医就是他的父亲孟玉清。19岁那年,从父亲手上接下“村医”的担子,他便与700多位村民的健康牢牢地绑在了一起。这一担,就是整整28年。

“你们先等一下!”见面时,孟春生正在村卫生室给群众看病开药。

白果村卫生室门口,是一个水泥硬化的小广场,周围有桃花、油菜花。篮球场、乒乓球台、村集体收支公示栏、村支两委办公室、建行裕农通服务点,各种便民利民惠民设施一应俱全。

在等待孟春生的过程中,白果村村长杨家才与我们聊起了日常:“现在条件好多了,唯一的问题就是山高、路远、居住分散……要是靠走路把6个村小组转一圈,没四五个小时根本转不下来,好在现在路修好了,骑摩托车方便。”

骑摩托车巡诊,是孟春生的日常,也是孟春生的村医之路。

这条路很平凡,只是一般的诊疗、预防保健和慢性病随访;这条路很伟大,24小时随叫随到。这28年来,孟春生换了三辆摩托车。他现在骑的这辆摩托车是去年12月份买的,里程4000多公里。这样算下来,三辆摩托车的行驶里程约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跑了7.5圈。

正是因为骑着摩托车给村民行医送药,孟春生才有了“摩托车上的村医”这个别称。

难忘惊险时刻

出诊路上,第一辆摩托车摔下悬崖

孟春生是家里的老幺,大哥早年跟人学牙医,技能在村里派不上用场。二哥不喜欢当医生,很早就外出打工。1994年,刚刚中学毕业的孟春生就被父亲叫了回来。父亲开门见山地说:“我老了,你大哥、二哥都出去了,村医的活得有人来接。”

就这样,孟春生从父亲那里接过“村医”的活,开始用脚丈量白果村。

杨家才告诉上游新闻记者,白果村四面都是山,幅员面积21.66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6万亩,200余户村民散居山头之间。没通公路前,他们送医送药就靠两条腿,经常一走就是一天。

“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是常态。”这是孟春生1994年至1998年间的日常。

“明明喊都喊得答应,就是紧到走不拢,真是应了那句‘看到屋走得哭’的俗语。”自从村里的碎石公路通了之后,孟春生就一直盘算买辆摩托车。直到1996年底,孟春生掏空所有积蓄,才凑齐6500元买了第一辆摩托车。

“有了摩托车就方便多了。”村长杨家才腋下夹着一个疫情防控登记台账本,斜靠在孟春生的第三辆摩托车上回忆道。尽管那时候村里的公路只是通到了镇上,路面也还只是砂石路,但比起走路要方便很多,也快了很多。

然而,正是这辆又快又方便的摩托车,差点让孟春生丢了性命。

一个漆黑的夜里,孟春生接到村民求救后,立即骑着摩托车赶去出诊。在白果村一个叫石磨子的地方,由于山高路险,一个急弯致车轮在砂石路上打滑,孟春生连车带人一起摔了出去。

“幸好人抓到树枝没落下去。”听孟春生说到这件事,同村村民冉福满、朱玉碧都说孟医生是福大命大,摩托车掉下山崖摔了个稀碎,人倒只是受了一点皮外伤。

担着风险施救

2小时后,病孩终于转危为安

“黄治林在家没得!黄治林……”

“孟医生啊,快进来坐,看到你来了,我就安心了。”

82岁的黄治林患有高血压和肺气肿,前些天堆柴火出了汗,一不小心就感冒了,身困乏力,头还昏昏沉沉。

听着黄治林的自述,孟春生放下药箱就动手诊疗、测血压。“血压可以,感冒药一天三次,一次一包,给你分好了。另外,这些是降血压的药,记到吃哦。”孟春生像叮嘱自家父母一样嘱咐黄治林准时吃药。

村里基本上都是一些年纪大、腿脚不方便的中老年人和妇女儿童,他们平常有个伤风感冒,需要拿药买药,都是孟春生跑前跑后。

在白果村,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孟春生的手机号,卫生室门口墙上就贴着他的手机号。“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无论打雷下雨,还是刮风下雪;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夜半三更,他都是有求必应。”白果村的村民们都说,听见孟医生摩托车的声音,就像听到大医院120的急救声,他就是我们白果村的120。

村医,是山里人身边的应急健康守护者。孟春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和村民彭天兴20年前的一次经历有关。

那天深夜,2岁的儿子高烧不退,出现了强烈抽搐。彭天兴抱着儿子跑到孟春生家喊救命。孟春生父亲孟玉清让彭天兴赶紧送娃儿去大医院。

“这深更半夜的,连车都找不到。”彭天兴死活不走,怕孩子在路上出问题。

在彭天兴和妻子的央求下,孟玉清和孟春生一起担着风险施救。2小时后,孩子终于转危为安。“大半夜从村里到大医院太难了。”暨龙镇宣传委员江小平说,全镇下辖的8个村大多是山区,随着村级医疗体系的建设,每个村也都有了一名像孟春生这样的村医。

继续这份坚守

“家业要传承,乡邻需要我”

“春生是我看着长大的,他性格好,为人好。”78岁的村民杨国才和孟春生是老邻居,这些年,他见证了孟玉清和孟春生两代村医为乡邻行医送药的过往,也见证了孟春生女儿考上重庆医科大学走出大山的喜悦。

尽管孟家人在白果村行医送药多年,但是孟春生也曾萌生过退意。

“当村医时,一个月送医送药的收入才100多元,但村民每月赊账就有50多元。更有甚者,一位村民最多的时候赊过700多元。”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这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就是一笔巨款,更让孟春生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

“当时,就想出去打工。”

“去了吗?”

“没去。”

“为什么?”

“一个是老汉不同意,希望自己能成为家里三兄弟中继承行医的人,还有一个原因是村里很多邻里乡亲劝我,希望我能留在村里。”就这样,孟春生继续着这份坚守。2002年,他到重庆医药高专进修,拿到了乡村医生资格证。

2021年,女儿考上重医中药制药专业。孟春生很喜欢女儿学的这个专业,在女儿面前,他更像是一个徒弟,经常要问问新药效果以及大医院怎么用。女儿不清楚的,他还会让她去问问学校的专家教授。

孟春生的想法是,中药材本身就是白果村的产业之一,老父亲也是中医出身,能把这个专业学好,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拉动中药材产业发展,不管她以后在哪儿工作,这都是一举两得的事。

还有一件事,让孟春生及其孟家三代“医者”为之开心。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孟春生被纳入了镇卫生院系统管理,有了工资和社保。不仅如此,丰都县卫健委基层卫生科科长陈勇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丰都全县247个行政村,有300个村卫生室,配置有村医600余人。这些村医每月享有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通过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在完成目标任务、经过绩效评估后,还可以拿到相应补贴。

<记者手记

村医,不再是一个会看病的农民

村村通公路、家家有瓦房,小汽车在乡间道路频繁往来,如诗如画的田园美景,让无数人为今天乡村的幸福生活感叹——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防止农民因病致贫、返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一步。

正如,在《乡村振兴促进法》立法过程中全国人大代表们所说,脱贫攻坚为乡村搭建了基本医疗保障,乡村振兴就是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疗体系建设,解决了孟春生们“半农半医”的执业后顾之忧,他们就不再是一个个会看病的农民。

这样的期待正在变为现实。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关注到了乡村医疗体系建设,明确有条件的地方可提供村卫生室运行经费补助,分类落实村医养老保障、医保等社会保障待遇。

以丰都县为例,这些村医每月享有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通过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在完成目标任务,经过绩效评估后,还可以拿到相应补贴。

新一轮的政策红利正在路上。

按照最新的文件要求,丰都县今年将村卫生室运行经费补助、落实村医社会保障待遇和推行“县聘乡用,乡聘村用”的人才引进制度等,写入了丰都县卫健委的重点任务清单,正等待上会研究。

这一系列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积极政策,不仅明确了村级医疗体系的硬件、软件及村医执业标准,更提升了像孟春生这样的村医待遇,让孟春生们能安安心心为乡村健康守好第一道门,让乡村百姓的健康更有保障,乡村振兴的健康基石也将更为牢固!

上游新闻记者 陈旭 王成 罗强 李析力 摄影 杨新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