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正文
逸动时光人物③|“索道医生”张建:32年目睹索道两岸越变越美
03-26 22:50:22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

长安逸动携时光人物 张建 致敬城市变迁

万里长江横渡、两岸风景一览无遗,外地游客到重庆,长江索道是他们必去的打卡景点之一。

在百米悬空的江面上运行,长江索道要求做到安全“万无一失”,这背后离不开一群机务检修人员的“医者精神”,正是他们一丝不苟地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才确保索道安全运营32年,而张建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

痴迷工作练就“千里眼”和“顺风耳”

从当年青涩的见习技术员,到如今重庆索道公司长江索道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兼副经理,他见过长江索道最初的繁荣,也经历了每天只有数十人乘坐的惨淡,再到今日红遍全国。这半生牵挂,就系于江上悬挂的绳索和来来往往的人流之间。

检修平台上,外面春光正好,整个检修平台却像一个巨大的漏斗,风不停地朝着里面灌,张建的眼神聚精会神地盯着远处的缓缓朝着对岸驶去的轿厢,又从远处的目光中搜索回即将靠本岸的另一个轿厢,观察它们运行的轨迹,前后左右摆动的角度是否有异样。

检修平台上,导向轮衬与缆绳摩擦的声音一般人根本觉得刺耳,张建却喜欢听这个声音,“我听这个声音,就能听出来索道运行是否正常。”

“听和看就能看出端倪吗?”记者问。

“这就是经验啊,你看有经验的司机,是不是从汽车发出的响声,就能判断出汽车是不是出了毛病?”张建告诉记者,给索道当医生和给人当医生不大一样,人病了说得出来痛在哪里,如果索道有病,作为检修者看不出端倪,就怕后续引发更重要的问题。

也就是本着“千里眼”、“顺风耳”的治病精神,长江索道运行32年,确保了零事故,给乘客安全出行带来放心的体验。

克服恐高成为一名索道维修工

1987年7月,21岁的张建从重庆机器制造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江索道当了一名普通见习技术员,这时他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叫做“索道”。

此时,这条国内最长的跨江索道正在调试阶段。站在平台前遥望对岸,张建感觉有点眩晕——天哪,怎么会这么长啊,会掉下去吗?他却没想到未来几十年,在江上操作成为家常便饭。

虽然当时重庆已有了嘉陵江索道,但和长江索道相比,长度和技术难度完全不在同一个重量级。张建还记得,自己站在国内索道设计专家石奉强的背后,认真学习如何操控和检修。老一辈的细致和严苛,让他终生受益。

当年石奉强与团队反复摸索,研究出简易轻便的双牵引支索器。同时,还为长江索道设计了双承载共用一个重锤、采用开式滚子链、新型驱动机、盘式制动器、对称结构行走小车、防摆器和防止高速冲站设施……除四根直径54毫米的承载绳为奥地利进口外,其他设备均为国产,全长1166米的长江索道也成为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双承载双牵引索道,安全系数非常高。

张建跟着师傅做调试工作,反复检验和完善索道各个设备运行情况,这是个重体力活,他曾经三天三夜连续抢修,致使拿工具的手都发木,吃饭连筷子都握不住。

测试时,轿厢需要专门在半空停止,测量相关数据。专注于工作时,即使悬在空中,张建也从没感觉到害怕。在设置索道运行速度时,从每秒运行1米到9米都测试过,反复试验了上百次,最后得出结论是每秒6米的速度是最安全、最舒适的,对设备的震动和磨损也最小。这个速度此后一直没变过,维持到现在。

后续进来的技术人员,师傅们在考验他们的第一个关口就是看他们是否恐高,从检修平台系好保险绳上去后,就会被移送到索道的支索器进行检修,“只要能够挺过第一次,以后再也不会恐高了。”

索道曾是重庆人时髦的过江方式

1987年10月24日,长江索道建成通车,张建第一次穿着新买的西装,打起领带,比结婚还隆重,和同事站在长江索道南站楼顶放起鞭炮,如过节一般热闹。

通车典礼上,市领导前来剪彩,成百上千个气球升入高空。轿厢上系了红绸缎,像羞怯的待嫁新娘子。

第一车是设计师石奉强等人,作为工作人员,张建坐的第二车,他既激动又紧张。虽然此前已多次乘坐,但这是第一次以乘客身份上车。他深深呼吸了一口,好好地打量窗外滑过的两岸美景。望着离江面如此高的距离,才发觉自己原来平日里工作时胆量那么大!

长江索道的开通,在全国也算一个大新闻,被国内媒体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条空中走廊”。

以前,渝中南岸之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公共汽车和轮渡,速度慢又时常受天气制约。有了长江索道,市民可高兴坏了,一窝蜂地前来乘坐。当我们感叹如今来坐索道的游客数量如此之多时,张建笑而不语。他心里清楚,当初重庆市民坐索道的盛况,和今日相比那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长江索道刚开通时票价8角,远远高于公共汽车,但仍然有不少市民毫不犹豫选择乘坐索道。从早上6:30到中午,每一厢都装满了人。特别是遇到大雾、涨水等情况,长江封航、市民无法乘坐轮渡时,渝中的队伍从新华路能排到小什字,而南岸也排到了上新街,两三百米的长龙时常可见。

开通第二年,乘坐长江索道的人数就突破百万人次,成为两岸百姓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1989年7月1日,索道公司成立。

当时长江索道还有个昵称叫做“土飞机”,很多人觉得像是在空中荡来荡去,还有些刺激。

索道站楼曾是最高建筑

哪些人坐索道坐得最多?张建说,当时弹子石那边有一大批老厂,工人们家在渝中区,于是每天早晨,夹着豆浆油条和报纸匆匆上车去上班成为一道风景。

此外,随着改革开放,新华路一度成为热闹的批发市场,来来往往做小生意的商贩也很多。安全起见,体积大的货物不能上索道,而类似电视机这样的商品是允许的,只需要买张货票。于是,经常可见卖袜子、手套、衣物的小商贩,用布把商品打个包扛上索道。只是来往步履匆匆的他们,只顾得上手里的活路,忽略了窗外掠过的景色。

当时,重庆很多谈恋爱的青年人也喜欢把约会地点选在索道门口。“今晚我们在长江索道检票口见面嘛。”然后一起坐索道到上新街,再坐车上南山看夜景,颇有些浪漫,一度成为重庆流行的约会方式。

那时,从南岸往渝中望过去,是典型的老重庆景象,江边全是吊脚楼和一些老房子,背后是青翠的山头。张建记得,望龙门缆车附近多为平房,索道站房已是周边一圈最高的建筑。

现在望去,下半城高楼林立,除了湖广会馆还在,其他都早已改头换面。

“32年的时间,看着索道两岸的建筑一点一点的变化,城市变得更漂亮。”说到这里,张建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交通工具变身4A景区

排长队坐索道的盛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随着南岸区一些企业破产,出租车和私家车的增多以及菜园坝长江大桥的修建,坐索道过江的市民明显减少。

张建印象中,2003年前后是乘客最少的时期。当时又遇到SARS,尽管每天消毒,嘉陵江索道长江索道仍经营惨淡,最少的时候一天只有二三十人。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跨江大桥越来越多,交通条件改善,特别是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建成后,两三分钟就能开车过江,走路也只要十多分钟,市民有了更多选择,长江索道的客运功能逐渐弱化。

2005年,索道公司曾在做大交通功能和向旅游转型之间面临选择。最后决定向旅游景区的身份转变。公司组织管理人员到泰山、黄山等知名景区索道考察,学习旅游索道管理经验,将长江索道按照景区标准重新打造。

与此同时,索道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契机——随着长江两岸城市建设的提档升级,独特的地理优势凸显。许多电影选择在重庆拍摄,长江索道也一同入镜,甚至成为重要元素,包括《周渔的火车》、《疯狂的石头》、《好奇害死猫》等,让长江索道为更多人所知。重庆凭借独特魅力逐渐变为热门旅游目的地,长江索道也再次受到关注,成为外地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景点。

2013年开始,长江索道按3A景区打造成功后,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2018年初,重庆长江索道景区成为我市又一处国家4A级景区。从交通工具成功转型为旅游景区,客流量连连创下历史新高。

现在,乘坐长江索道的,不再是重庆市民,90%以上都是拿着相机,充满好奇和期盼的外地游客。“索道火了,看索道的人越来越多,它就像城市符号,被许多人记在心底。”张建说。

毕克|图

————更多系列报道————

逸动时光人物①|解放碑调钟人胡明富:三年守望成为一生的骄傲

逸动时光人物②|两江摆渡人杨建明:从水手到船长的轮渡人生

逸动时光人物③|“索道医生”张建:32年目睹索道两岸越变越美

逸动时光人物④|“汽车裁缝”赵朋:用1/8根头发丝的精细为汽车量体裁衣

逸动时光人物⑤|轻轨2号线老司机曾杨:9年时间见证“单轨穿楼”成为热门景点

逸动时光人物⑥|长安车友会扛把子余丹墨:逸动伴我跨过山和大海

逸动时光人物⑦|平面广告模特李佼佼:我用青春时尚为逸动代言

关注更多时光人物请关注上游新闻、车圈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