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商报网消息,几场新雨消减了酷暑盛夏残存的余热,习习凉风送来金秋的气息。同是凉爽宜人的秋天,古人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以肉贴膘”,迎接秋天有“仪式”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从古老的《楚辞》开始,描写秋天的词句便层出不穷。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蓐收等仪式。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要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树上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中秋节是古人最重视的秋季节日。魏晋时期,民间就出现了中秋赏月的活动,不过没有成为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清代民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就是立秋这一天“以悬秤称人”,也就是称体重,并且将体重和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营养,补偿夏天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赏花、品蟹、看鹤、登高望远
古人多诗意、豁达,往往趁着天高云淡的好时节,走出家门,把生活过得多姿多彩。
赏花。“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秋天虽无春天百花的烂漫,却有桂花、菊花和其他秋花次第开放、争相斗艳,引得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赏花。这首《村行》就充满了诗情画意。信马由缰的诗人穿行在他乡暮色的山间小径,走走停停,观赏路边初开的金菊、散落在阡陌田间红艳的棠梨树落叶,还有那如雪洁白的荞麦花也散发出阵阵馨香。这样色彩纷呈的美景多像故乡的秋色啊!
品蟹。“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亦知二者古难并,到得九江吾事足。庐山偃蹇坐吾前,螃蟹郭索来酒边。持螯把酒与山对,世无此乐三百年。”秋分起,蟹脚痒,古代的吃货们一到此时就坐不住了,到处打听哪里的蟹好吃。这首《游庐山得蟹》读来直白有趣,仿佛让人看到一个古代的饕餮之士急切地想去品蟹的神情。听说庐山景美蟹好,可是要上班要攒够银子才能去。终有一日实现了梦想,心里那个美啊,一手拿着蟹脚,一手举着酒杯,对着高耸苍翠的庐山,感觉世上再也没有比这更满足的事了。
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还有什么比登上高山纵情豪饮更能释放内心的苦闷呢?这首《九日奇山登高》就描绘了古人和朋友在大雁南飞、秋水清碧的时节提壶携客,出郭登高的情景。两人唠着唠着喝多了,什么烦恼忧伤都抛九霄云外了。
看鹤。“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古人推崇慢生活,不像现代人这么忙忙碌碌,他们走在路上,看到雁啊鹤啊,也能呆望半天,写上一首诗。这首《秋词》就刷新了今人对古人伤秋悲秋的认知固化,谁说古人一到秋天就觉得悲凉呢?其实秋天比春天更美好,看那蓝的碧空,一只白鹤凌云而飞,那颗被世俗束缚的诗心啊,早跟随着飞上了蓝天。
吟咏秋天寄托思愁
古人对秋天的吟咏,多有忧伤和思愁,这些忧愁,古人喜欢用诗句来表达。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在一个凄清的秋夜里,长安城被月光笼罩。可家家户户并不平静,都在捣衣。秋风起了,寒意逼人,何况边塞呢?此时此刻,家中的妻子更思念远征的丈夫,战争无休止呀,何时平定北虏,丈夫回家团聚。那种想念和企盼跃然眼前,情景交融,极具感染力。
友人间的思念同样真切,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武》:“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诗人以清秋登高眺望遥寄友人,抒发对朋友的思念,希望与朋友重阳节携酒登高,真挚感情尽在诗句间。
古人对故乡的思念也常付诸秋。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诗人在秋日赴长安的途中,于潼关驿楼小憩。从所见景象入笔,写驿楼附近的红叶在夕阳之中萧萧作响。诗人饮酒观景,但见空中残留的云向华山慢慢飘去,疏疏落落的雨点下在中条山上。山势绵延千里,远望之下,树色也越来越远,越来越幽暗;黄河之水滔滔东去,波涛之声也由近而远。明天就能到长安了,这时却更眷念昔日故乡的渔樵生活。无法名状的思乡之情从心中升起,令人回味不尽。
古人笔下的秋天,以秋寄情,以秋状景,表达忧愁和思念,有的诗词句子千古流传,至今品味不够。
(原标题:古人如何过秋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