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会经历3次死亡:
第一次,是在身体机能停止运转的时候,在生理上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是在别人来参加葬礼的时候,在社会中宣告了他的死亡,从此社会里不再有他的位置;
第三次,是当世间再没有人记得他的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皮克斯的作品《寻梦环游记》正是讲述了这第三次死亡的故事。
死亡也可以是欢快的
小男孩米格,在他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意外来到了死后世界。他和死去的亡灵们能够相互看到,而活着的人是看不到米格的,这也就意味着他自己也变成了鬼。
一开始,和许多人一样,米格也对死亡充满了恐惧,所以当他发现自己突然“死了”的时候,他吓得惊慌失措。
慢慢地,他发现死亡好像也没有那么可怕,因为逝去的人其实在以另一种形式“活着”。
影片中打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死后世界,这些亡灵们一个个盛装打扮,跨越万寿菊花瓣筑成的花桥,准备奔赴一年一度的亡灵节。在这个节日里,亡灵可以回到人间看望亲人,与家人团圆。
而在现实世界的家人,也会将逝者的照片供奉在神龛上,准备好先人曾经最爱的食物,地上铺满万寿菊花瓣,以迎接他们的到来。
这有点像我们的清明节和中元节,然而亡灵节却一扫阴森恐怖的氛围,因为这里面一点悲伤的成分都没有,有的只是团圆时的喜悦。
在墨西哥文化里,死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墨西哥人继承了阿兹台克文化的生命哲学,他们认为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生命以另一种形态的开始。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墨西哥作家奥克塔维奥·帕斯说:
“对于纽约、巴黎或是伦敦人来说,死亡是他们轻易不会提起的,因为这个词会灼伤他们的嘴唇。
然而墨西哥人却常把死亡挂在嘴边,他们调侃死亡、与死亡同寝、庆祝死亡。”
这种墨西哥人的生死观,也奠定了影片欢快的基调。
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它是所有生命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要面对而且无法逃避的事情,也是每一个人必然会到达的终点。
我们之所以对死亡充满恐惧,是因为死亡的“未知”,我们真正恐惧的是充满未知的东西。我们不知道人死后会去向何方,我们对死亡一无所知。
而我们对死亡的无知,来自于死亡教育的缺失。
白岩松说过,
“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许多人一生中都避免谈论死亡、思考死亡,所以当死亡真正来临时,我们只有恐惧。
当我们对死亡缺乏正确的认识时,也就失去了坦然面对死亡的能力。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忘却才是
影片重新定义了死亡:人的第一次死亡是灵魂载体的消逝,而真正的死亡是所有人都忘记了你,即“终极死亡”。
于是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转移到了对忘却的恐惧中来。因为亡灵之所以还存在,是他们一直存在于亲人好友的记忆中,只有当这些记忆都消失了,一切才会真正的消失。
原来,所有流过的眼泪不是无用的,那些思念和痛苦,至少还让人没有忘却,这些记忆就是生命,就是存在。
这多少能给活着的人一点慰藉吧。只要我还想着他,他就还存在着,只要还住在彼此心底,就不是真正地告别。
当米格给她唱起那首爸爸写给她的《Remember me》(请记住我)时,唤醒了她对于父亲的记忆,也唤醒了我对家人朋友的回忆。
我多么害怕,曾经与我有过密切关系的人,随着我们渐渐不再联系,那些记忆就会慢慢消失。在那些记忆消失前,如果我没有记起来,是不是那些时光和岁月就再也不存在了。我多么舍不得,有一天会将他们遗忘。
这首贯穿影片始终的主题曲一直在提醒着我:唯有记住,所爱之人才不会真的消失。所以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曾经的那份爱。
家人,是好好活着的动力
有人说,让人成长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面对死亡。
小男孩米格在看到猪皮哥的终极死亡后,明白了家人那么重视祭祖的含义——对先人的缅怀,是为了更好地记住他们,是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我想起小时候跟着大人去祭祖,我就像米格一样不以为然,还嫌坟前放鞭炮太吵,觉得祭祖这件事与我无关。
事实是,今天的我之所以为我,是因为曾经的这些亲人,让我能成为今天的我。
而我把那些记忆都忘却了,不记得他们给过我怎样的爱与美好。
去年夏天的某一个夜晚,我接到了父亲病危的消息,挂下电话就买最近的一趟航班从国外往家赶。
当我看到父亲闭着眼睛躺在ICU病床上时,除了悔恨没有早点回来,我再也想不起以前任何的不愉快了,我只记得他曾经那么深沉地爱着我。
在生死面前,其他的一切都如浮云,随风而散了。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寻梦环游记》却告诉我们要“向死而生”。
这让我开始思考:是否只有先明白了什么是死,才更能体会生的含义呢?或许这就是在失去时,才更懂得珍惜的道理。
原标题:死亡不是永久告别,忘记才是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