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消息,上海本轮疫情发生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许之民的很多同事大多参与到了抗疫一线。许之民从3月中旬到现在,一直坚守在门诊。他说:“抗疫很重要,正常就诊的病人的而医疗保障同样重要。很多前来门诊的患者,就诊因素总是会和疫情有着某种联系。”
许之民告诉记者,“在封控环境下,所有的不良情绪,都给加倍地搅在一起,互相影响升温,如果不对就诊人群进行心理疏导,将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我想通过这些记录,讲给他们听,希望对同类患者有所启发。”于是25篇“疫情之下我的病人的故事”被许之民记录了下来。
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后,许之民医生在出门诊。受访者供图
疫情之下门诊量超平时,最多一天看了180位患者
“那天是浦西封控第三天,上海处于严格封控状态,原本以为没什么人来看病,但是没想到门诊量竟然超过平时,当天看了180个患者,紧张得头也抬不起来。由于周围大小医院不是封闭,就是改为方舱医院,就我们一家大医院开着,很多慢性病患者临近断药,纷纷涌到我们医院来续药看病。”这是许之民此轮上海疫情期间第一篇日记记录下的片段。
当天下午临近17:00点,眼看候诊栏的病人寥寥无几,原以为可以结束下班的许之民,看到走廊转角处走来一位中年妇女,推着盐水架,手上挂着水。护士连忙喊住她,“干嘛来了?”“来看病”“这么晚看什么科?”“急诊医生就叫我来看心脏科,胸痛十多天了。”
该患者说,“我老公在家里出不出来,我前几天头晕头胀,睡不好,胸闷憋气,我害怕得大病,害怕医院封控了,看不到医生,所以我要去看病。趁着浦东封控前,我就自己跑来医院看病了,我家在浦东,现在回不去,病也没看好。”“以前在浦东医院看过几次,也看不出啥病,我容易紧张,听他们说心脏病容易猝死,我挺害怕的,最近睡不好,头晕晕、胀胀的。”就这样,许之民在门诊给患者诊断并交谈近1个小时。
经过对话及情绪心理问诊,许之民基本清楚了患者的病情。“根据她的临床表现,以及现有各项报告,我判定她其实有点焦虑,并在目前上海疫情严格防控下焦虑加剧,出现头晕、头痛、头胀,以及胸痛、胸闷、气短等一系列的躯体化症状。”
许之民所在的医院,按照要求,实行气泡管理,门诊医生与急诊医生不交叉,病人之间不交叉。疫情之初,来医院就诊的患者都很担心进不了医院,许之民表示:“那时没有人援助她、鼓励她、支持她。我给她开了药,和她说你相信我,这个情况会马上好转起来的,你不是心脏病。”
“疫情时期,患者会担心自己会不会感染新冠,担心医疗机构关门而救治无门,担心小区封控不让外出看病。血压高、头晕、头痛,又掺杂着焦虑情绪,如果不解决问题,就会反复就诊,就这样患者会每天在家里、救护车、医院反复询问。”许之民解释,疫情之下,正常医疗秩序受冲击,很多患者心理压力增大,会导致原有基础疾病恶化,症状变得复杂,治疗难度加大。
疫情后心理疏导将持续一段时间
由于紧张焦虑就诊的患者不在少数。有一位患有房颤、心衰的78岁患者,三周前突发脑梗,被家属送至一家区级医院急诊,及时进行了溶栓治疗,恢复尚好,后发现患者为房颤心律,考虑为房颤、心房内血栓脱落,导致脑栓塞。可住院仅二日,该医院被紧急征用,改为新冠定点医院,所有患者都被紧急疏散,于是患者出院回到家里休养。
在家时,患者一天到晚给女儿交代后事,说自己不行了,但仍四处求医问药。
“我仔细查阅了患者在此前医院及我院的就诊记录、化验单、检查报告,并做了体检,的确发现了患者两下肺有湿性啰音,心衰的确存在。可是听诊心律规整,急诊心电图提示患者房颤也已经转为窦性心律,患者不发烧,没有明显咳嗽咳痰,血白分基本正常,夜间基本能平卧。我再仔细问她,主要哪里最难受?患者回答,睡不着,一点无法睡,睡着了也要醒,晚上小便4、5次,还有难受的时候手抖、身体发抖。”许之民向健康时报记者回忆到。
许之民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患者心衰是有的、房颤是有的,但主要问题还是焦虑,高血压、房颤、心衰要看,心理疏导也很重要,否则一旦合并焦虑抑郁,会加重病情,甚至诱发房颤、心衰,病情变得复杂难治,她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没有生过大病的人不知道,这种情况下,身体本身有一些疾病的患者更容易担心。许之民告诉记者:“要把这种情况终止,基于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要对患者进行一些心理疏导,让他们体会到人文关怀,把一位病人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就这样,许之民通过专业的知识积累加上心理疏导,在疫情中度过了不一样的门诊中的三个月。
他建议:“疫情之下患者需要更多的聆听与理解。医院停门急诊是很多老年人产生焦虑的重要原因。既能做好防控,又能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大医院的门急诊是绝对不能停的,这是救命的地方。”
许之民提到,“上海的烟火气虽然来了,但门诊的疫情创伤病人还没有结束,这种心理创伤仍会持续一段时间,有些人还需要花时间疏导宣传。目前,前来就诊的患者中,仍有因为焦虑而胸闷、头晕的病人。”
“一些原来生过大病、有肿瘤手术史、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原有心理障碍、家庭中孤立无援、没有心理支持、近期有过心理创伤的患者以及年老体弱者。在疫情防控的环境下,他们更容易焦虑,这些人是需要重点帮助的。”
原标题:上海医生疫情下写25篇门诊日记:病人需要心理疏导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