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蒲青翠,粽叶飘香。端午节到了,走亲访友,自购尝鲜,不少人在购买粽子时发现,一些粽子的包装过度夸张,让消费者直呼浪费,由此推升的价格也让人产生质疑。在传统佳节到来之际,过度包装这个话题再次引发了公众关注。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则给出了清晰且明确的政策导向。
这一次相关标准的修改,对商品包装做出了更严格、更细化的规定,明确要求在粽子、月饼的包装上,进一步减少包装层数、压缩包装空隙、降低包装成本。比如,包装层数最多不超过三层;售价100元以上的包装成本占售价比例调减为15%;包装材料不得使用贵金属和红木;不应与超过其价格的其他产品混装等等。
不可否认,包装便于商品生产、零售、运输的需要,也具有容纳保护产品、标示信息的功能。但从层数过多到空隙过大,从使用贵重材料到混装高价值商品,过度包装问题多年来屡禁不止,由此带来的成本最终由消费者买单,人们花更多的钱却买不到更多的使用价值,“里三层外三层”的精美包装容易演变成现代版的“买椟还珠”;包装的“虚胖”必然加剧资源能源的浪费,一些包装材料一旦遗弃在环境中很难自然降解,会导致环境污染。所以,给包装“瘦身”不仅是一笔精打细算的经济账,也是一本不容忽视的环保账。
账要算清楚,红线更要标出来。如果说简约是对绿色生活的追求,那么清爽就是对廉洁过节的要求。月饼、粽子、茶叶等之所以成为过度包装的“重灾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节假日是走亲访友、互赠节礼的高峰期,这类商品与人情紧密相连,和送礼密不可分。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包装越精美越有面子,外观越豪华越有分量。正是瞄准这一点,部分商家投其所好,把精力聚焦在商品的“仪式感”“精致感”上。为包装“瘦身”,客观上有助于矫正不良的风气,还原传统佳节的本质和意义。
欢度佳节,需要温馨的气氛,也应该有健康的味道。说到底,商品“含金量”的关键在于质量而非包装。杜绝过度包装的现象,既是一个标准问题,更是一个认识问题。从长远来看,涵养绿色生活的社会风尚,过度包装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