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国内主流媒体观点聚合:
童装上的暗黑图案是什么“艺术”?
5月31日,一直以“消费者对西方艺术绘画的感受不一样”为借口的江南布衣,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下,下架了509款图案有问题的童装。
在童装上绘制暗黑、暴力、血腥、色情的元素,以“汲取生活意趣,分享艺术与知识,传递美好的价值观念”为广告,把自己包装成国潮、高端设计师款童装,让消费者付高价买“毒图案”给孩子穿,还洋洋得意地把有毒元素说成是“消费者不能理解的艺术”——用“店大欺客”来形容,只怕是太轻了。作为大品牌,将阴森、暴力美学当成童装新时尚,出了事道个歉,继续圈钱,如此生财之道将给业界作出怎样的示范,不可想象。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一样,他们在时时观察、学习,不良元素披着时尚、新颖、独特的外衣走入他们的生活,极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审美判断、价值取向。作为成年人,如果误把这样的商品当作礼物送给孩子,岂不是害了孩子?
中工网评论认为,“邪典”被归为时尚、阴森被当成了美学,注定会误导孩子,甚至危害社会,这绝非小事。涉事商家不能存得过且过、走个形式的想法。监管部门更要严查到底,不能给“贼心不死”的设计者、制造者留空隙。
正版or盗版?你会在哪里看网文
近日,中国版权协会在线上举办《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版权保护与发展报告》发布会。《报告》显示,国家对版权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网络文学产业实现了高速发展,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进步,盗版行为更加隐蔽,形式更加多样。
从行业生态来看,盗版行为会严重破坏网络文学生态。一些盗版平台往往通过所谓“免费阅读”吸引用户、获取流量,通过“借用”正版平台的内容,打造“购买软件—搭建网站—宣传推广—获取广告—资金结算”的黑色产业链,最终挤压正版平台的市场。与此同时,正版平台又往往面临“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难题。从内容创作来看,盗版行为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进而会损害创作者的创作热情。
人民日报评论认为,加强网络文学版权保护,不只是作者的事。相关部门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搜索引擎、应用市场等平台压实主体责任,从源头封堵盗版传播渠道,广大网友提高版权保护意识,才能凝聚打击盗版的合力。技术手段降低了盗版成本,更要由技术进步来堵住盗版漏洞。相关应用启示我们:用好人工智能、时间戳、数字水印等技术,以科技之力提升版权管理水平,有助于让盗版无处遁形、让维权不再艰难。
精准“熔断”让旅游业动起来
跨省游恢复再迎政策利好。5月31日,文旅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疫情防控科学精准实施跨省旅游“熔断”机制的通知》,另附第四版《旅行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与第三版《指南》相比,首次将跨省游“熔断”政策的行政单位从省(区、市),调整为县(市、区、旗),以及直辖市的区(县)。跨省游“熔断”范围从省级调整到县级,意味着跨省游可以动起来了。
文旅部优化“熔断”政策,因应时势,体现了精准防控。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也逐渐开始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在这种语境中,“熔断”政策确有必要及时调整。防控越精准,越能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如果奉行“一刀切”思维,抑或无视防控形势发生向好变化,一味固守成规,就与科学施策背道而驰,既不利于疫情防控,也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文旅部优化“熔断”政策还传递出鲜明信号:国家对深受疫情影响的行业高度重视,对旅游业、餐饮业、民航运输业等行业从业者的呼声听得入耳入心。可以预计,有关部门的纾困“工具箱”里,还有很多管用的工具,将视特困行业的发展情况适时出手。
深圳特区报评论认为,促进旅游业走出困境,看表态也要看行动,看措施也要看实效。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措施更有针对性一些,配套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旅游业恢复元气也就大有指望。
线上音乐会火爆不只为怀旧
据媒体报道,前一阵两位知名艺人线上音乐会时间“撞车”,隔空PK的音乐会一度引发两亿歌迷围观。人们对经典老歌的热烈追捧俨然形成一道文化景观。但是,线上音乐会的火爆绝不只是为怀旧。
疫情期间,线下音乐会无法举办,但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并没有消失。线上音乐会的火爆契合了市场的变化。庞大的线上音乐用户基数,为线上音乐会的兴起提供了现实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举办线上音乐会看似是疫情下的无奈之举,实则是一种积极适应市场变化的必然趋势。新技术模糊了时空界限,让线上视听体验越来越逼真、互动性越来越强。可以预见的是,即便疫情过去,线上音乐会依然有存在的空间和价值——至少它给众多音乐人带来一种低门槛、低成本的展示机会,也给公众带来了一种物美价廉的消费选择。
光明日报评论认为,“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音乐除了给人美的享受之外,还有启迪人、陶冶人、教育人的社会功能。包括线上音乐会在内的音乐展演虽有虚拟性、灵活性等特点,但也需要按照线下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要求进行规范,不能出现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更不能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艺人、平台企业守住底线,监管部门履行好职责,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
公交司机配“感知手环” 行车安全多一道“保险”
6月1日起,北京公交集团正式承接通州区域全部70条公交线路,同时通州及中心城区部分线路驾驶员率先佩戴情绪感知手环,利用科技手段加强驾驶员身心健康管理。
强化公交司机的身心健康管理,既重要又迫切。如公交司机在行驶中突发脑溢血等疾病,危及其本人和乘客的人身安全,甚至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北京公交集团为驾驶员配置感知手环,应用主动安全预警系统和异常行为判别系统,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对驾驶员的身心异常情况实现提前预警。此举既蕴含着对于驾驶员个体的人文关怀,也能及时掐掉交通事故发生的“捻子”,为公共安全多上一道“保险”,取得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这种科技创安的思路和做法,不仅可以在其他地方的公交系统推广,也能为其他领域安全生产提供有益借鉴。目前我国有3000万货车司机,同样可以用技术来消解“带病开车”发现难等难点痛点,使道路货运运输事故率大幅降低。
北京青年报评论认为,安全生产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安全是企业最大的责任,也是最大的效益。为安全不惜投入,努力强化科技支撑和供给,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并举,多管齐下。这正是北京公交集团为驾驶员配置感知手环带来的有益启示。
上游新闻评论部综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