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8月6日
时间:寅时(凌晨3-5点)
地点:较场口石灰市农贸市场
气温:28℃
古龙曾说,“当一个人对生活失去希望时,就放他去菜市场。”菜市场里的烟火气,是人间最真实的写照。然而你或许没见过菜市场的另一面。
它比这座城市要提前醒来——当夜色依然深沉,有一些人已经开始为你的饭桌忙碌了。没有白天喧闹的讨价还价,只有一群匆匆的人。送菜员拉来一车车新鲜蔬菜,搬运工一趟又一趟背负着重达200斤的货物,摊贩们像对待艺术品般把西红柿和茄子小心重叠成塔状……和白天不同,3-5点是石灰市农贸市场的人们最繁忙却最为安静的时段,直至迎来清晨第一批顾客。
一棵晚上6点还埋在土里的空心菜
市场管理员陈以福拿着一叠清单和肉类检疫证明,表情严肃,指挥着进场车辆和人员。他负责监督128个菜摊、55个肉摊、9个鱼摊的进货。
只凭余光一扫,便知当天蔬菜的新鲜程度。他指着塑料框里的菜自豪地说,“你相不相信,这把藤藤菜晚上6点还在土里,刚从地里掐出来,就马不停蹄地打包、装车、运输,来到我们这儿。”
从前一晚10点,市场运菜员就开着货车抵达位于毛线沟的农贸交易枢纽站,那里聚集了从鱼洞、白市驿甚至外省市运来的新鲜蔬菜。根据商户列出的清单,将需要的物资运回市场。运菜员跳下驾驶室,飞快打开车门,等候多时的搬运工和商贩心开始敏捷地往下搬货。
入夏以来,运菜车一天要跑好几趟,凌晨两趟,下午一趟,补充菜品。尽管凌晨温度不算太高,但菜市场里蒸腾的热气涌起,运菜员的汗水还是持续不断往下淌。
一对父子搬运工
搬运工李一贵身后,跟着一个小小的身影。那是他的二儿子李湘涛,在临江门小学念四年级,跟他父亲一样的黝黑肤色,赤裸着上半身,裤子上沾了油渍,肩上搭着一块浅蓝色但已灰扑扑的毛巾。“他放暑假,非要跟着来,说给我减轻点负担。哎,你说这娃儿……”李一贵嗔怪道,语气带着心疼。
51岁的丰都人李一贵,看上去比同龄人更健硕、挺拔。这和他曾在西藏当了三年兵分不开。退伍后,便来农贸市场里做了搬运工,一做就是十五年。
每天凌晨1点到早上7点,陆陆续续总共要搬运万把斤的货。最重的他估摸着得有180斤,甚至200斤。扛一包菜的收入是2元,轻一点的泡沫箱1元。扛重物虽然辛苦,好歹一个月能有4、5000元收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三个儿子多读书,做个文化人,不要给社会添负担。
李一贵的手指关节比一般人粗,腿上胳膊上布满划痕。背脊上有一个凸起,那是常年扛重物的“馈赠“。
坐在一旁的少年沉默寡言,低头拨弄着手指,用刚好能勉强听得到的声音说,“我也做不了啥事,就是想来帮爸爸推一下车,搭把手。“李一贵赶紧补充说,有时较轻的货他还可以单独抱一下。对于搬货,李一贵说是有技巧的,讲求手力和腰力配合。平街能用车拉的就用车,有阶梯的再扛。
“车来了!”一个中年男子吼了一声。李一贵赶紧掐灭手中的香烟跑过去。这次是捆成一人高的白菜。他用右手撑着腰,迈着小步,一口气扛完了十袋白菜,他知道今晚又多了20元收入。扛完菜,在推车上坐着歇息时,李湘涛取下毛巾,默默帮父亲把背后的汗擦去。
“儿子,我不累。” 李一贵一时竟有点拘束,也不知该说什么。
一首有咖啡功能的歌
在一堆茄子、豇豆、胡萝卜当中,传来欢快的歌曲。一位姓廖的摊主,每天都会用家里带来的小音响在凌晨的农贸市场播放音乐。他挑选的都是些快节奏、朗朗上口的通俗歌曲,给劳作的同事们打气鼓劲。
“山再高,路再陡,我努力向前走,让汗水往下流,就算我的衫湿透;雨在狂,风在吼,我大步向前走,委屈泪我不收,送给岁月酿成酒……”当前正在放的这首歌,恰好是22号摊主戴师傅最喜欢的,他一边用脚尖打着拍子,一边削着莴笋头,断断续续地哼着。面前小山般高的一堆莴笋头是火锅店预订的,削好了早上7点前得送过去。
“城里年轻人喜欢喝咖啡醒瞌睡,我喝不来,也太贵!听歌是一样的效果。你听这首歌好像就是为我们写的,听着就不觉得累了。这是我们的咖啡!”戴师傅哈哈大笑,一边高喊,“廖老师,把声音再开大点哩!”他悄悄告诉记者,廖老师读过大学,是菜市场里学历最高的。
周围的摊贩们也都习惯了在歌曲中开启新的一天。
一堆蔬菜“艺术品”
摊贩黄昌良花了一个小时,专心把摊位上的青椒、黄瓜一个个从小到大垒起来,扯去白菜外边不够新鲜的叶子,把藕切断,尽量摆放得整齐,让摊位的颜值显得更高,这样市民买菜时自然也会更眷顾。
对于陈列搭配,他很有心得。“个头差不多的,放在一起。绿色、红色岔着来,看着鲜艳可爱,有食欲,顾客也愿意多买一点。“黄昌良3点就来到市场,趁着人少、安静,理好了菜,把摊位用水冲干,等着第一批顾客。他在市场会一直守到下午,等爱人过来接班,晚上8、9点收摊。一天下来,可以卖5、600斤菜,一斤菜赚2、3角钱。黄昌良很满足这样的日子。
他一丝不苟地摆着菜,像一位艺术家,生活在他眼里充满仪式感。
每一个认真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尊敬。
他们这样井然有序的忙碌,要一直持续到早上6点,陆续有市民来买菜。此时的农贸市场,又变成了我们通常熟知的那个样子,为一角两角讨价还价,嘈杂、亲切,充满生活气息。
仿佛生活的意义,不过就是这简单的一日三餐。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纪文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