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熊孩子”游戏充值、打赏主播怎么办?手把手教你开“熊孩子限购账户”
03-14 11:26:35 来源:上游新闻

近日,重庆江津区出现一例小学生玩妈妈手机,半个月打赏19万的乌龙。记者走访发现,近年来,花掉父母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来打赏主播的孩子着实不少,类似坑爹妈的事件比比皆是。有的家长开始主动到银行将关联支付账户进行适当的降级,避免被悄然无息地刷走巨款。

 “熊孩子”花巨资打赏主播

3月9日,江津区公安局南城派出所接到了一个报警。刘女士称,自己银行卡上储存了27万余元钱,本来是打算买房的钱,但是自己当天去银行取钱时,才发现卡内只剩了7万多元钱,另外19.24万元不翼而飞了。

民警仔细核查交易明细,发现从2月24日到报警当天上午,半个月期间内,每天都有1元至5000元不等的现金、共计193笔快捷支付将其银行卡里的钱支付出去。

timg (1).jpg

颇为蹊跷的是,“若是银行卡盗刷或者通讯网络诈骗,嫌疑人应该会最少次数、最大限额、快速将钱转走,不会像这样持续半个月,甚至还有1元2元的转账记录。”随后,民警还发现涉事银行卡绑定了微信,但微信中并没有这193笔支付记录。

“会不会还绑定了其他支付软件?”民警提出疑惑。

刘女士这才猛然想起,曾用这张卡在旧手机上绑定过支付宝。而手机是家里11岁的孩子在使用。回家找到孩子和旧手机,果然翻出了这193笔支付记录。

经过询问,正在读小学的孩子也很快承认,是他在玩某音等软件时打赏了多名主播。由于刘女士的旧手机绑定了存有大量现金的银行卡,还设有“快捷支付”功能,孩子根本不用输入密码,便轻轻松松将账上的一大笔购房款刷了出去。

timg.jpg

家长主动降级账户“限购”

花掉父母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来打赏主播的孩子着实不少,类似的事件频频出现,这也引起了父母的反思和应对。

怎么拦截“熊孩子”刷巨款?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了防止孩子任意消费,家长也使出浑身解数“围追堵截”:增加亲子陪伴时间、减少孩子玩手机的次数、转移卡上大额现金、取消支付免密功能、开通余额变动提醒,为了避免刷出大额现金,有的家长还主动申请将关联账户降级,开通起“熊孩子限额账户”。

近日记者在工商银行汽博网点碰到了正在办理业务的彭女士,正在询问客户经理账户管理操作。“在工行的这张工资卡,绑定了好几个支付软件,”彭女士告诉记者,家里有两个小男孩,老大在读小学,老二刚上幼儿园。两个孩子很机灵,平日耍起手机溜熟,“下载的娱乐APP看得我们大人都眼花缭乱,担心孩子点进去消费,干脆来将账户降级。”彭女士说,自己平时网购的频率也不高,账户降级后余额不超过2000元,应对日常扫码支付足够了。

“这种根据自身需要,主动管理自身账户,进行适当降级的客户有所增多。”浙商银行客户经理介绍,目前银行个人的银行账户是分为I类II类III类。而家长经常被孩子刷钱的,通常都是绑定支付宝、微信的银行储蓄卡,一般都是I类账户。

u=1635114876,1059982845&fm=26&gp=0.jpg

打个比方,这个账户相当于银行账户家庭里“钱箱”。放多少钱都可以,办什么业务都行!因此,非常不建议父母用银行主账户去绑网上支付。“一旦孩子知道支付密码,大额资金分分钟打赏出去了。”

据介绍,现在有的家长依托已有I类账户,主动开通设置银行II类、III类账户。“II类账户,类似钱夹,适合1万元以下的刷卡消费、网络购物、网络缴费、投资理财等,一年累计消费缴费不超20万。”客户经理表示,而III类账户,更像我们的“零钱包”,最适合做“熊孩子限额账户”,家长把支付宝、微信关联到Ⅲ类户上,能够自主设定限额,即便钱刷出去,额度也是可控的,“因为当支付金额达到规定上限时,账户就会自动停止支付。”

上游新闻记者 郭欣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