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为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必须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加快建设文化强市,进一步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
加大多样化优质资源供给,激发数字化建设活力。在数字化背景下,要大力推进“文化+大数据”“文化+旅游”,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不断提升重庆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拓宽资源建设主体范围。进一步提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总量和质量,扩大资源建设主体范围。出台奖励政策,大力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降低准入门槛,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数字化建设,构建多元合作供给机制。要提高资源内容创新力度。在创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时,既要“接地气”,创作通俗易懂的数字文化作品;也要“聚人气”,打造人们喜闻乐见的数字文化产品;还要“扬正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打造利国利民的数字文化精品。要拓宽资源传输渠道。进一步提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水平,打通各路资源传输渠道,用好用活用足各类高质量公共文化资源。利用好公共文化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加快精准化服务平台构建,增强数字化建设动力。依托数字化平台,公共文化服务将突破时空局限,惠及更多群众。要建设“一站式”综合平台。强化数字资源融合,促进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平台实现全面互联互通,构建通用集成、均衡供给的“一站式”公共文化平台。在平台内容上要实现数字资源总量足、质量佳,在应用上要实现系统适应性强、稳定性好,在共享上要实现更新速度快、检索效率高。要打造个性化智慧平台。注重用户的精细化需求,充分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描绘“数据画像”,根据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创建针对性服务模块。重视用户的个性化体验,从多个维度构建群众体验评价体系,周期性评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要创建多语言统一平台。积极依托信息检索技术、知识图谱技术,优化平台多语言服务功能,切实解决跨语言信息检索、多语言转换翻译、多语言资源获取等问题,保障多语言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提升数字化建设能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离不开一支服务意识强、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精的数字化人才队伍。要加大数字化人才储备。继续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对接和合作,努力培养信息网络人才,加大数字化人才储备。着力培育精通资源融合、数据挖掘、软件开发的信息技术人才,尽力发掘了解文化创意、深知用户心理的信息服务人才,努力挖掘领导能力强、管理经验足的信息管理人才。要注重数字化人才引进。完善“引得来、留得住”的人才政策机制,加大数字人才的引进力度,健全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主动拆除引才“围墙”,使一些技术过硬、能力精湛的数字化人才能够跨越学历限制和年龄障碍,为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贡献智慧。要重视数字化人才培训。通过专业培训,使工作人员在思想上能够自觉转变传统的服务思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素养;在行动上能够主动熟练数字化设备操作,增强数字化处理能力,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