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论场 > 正文
周杰伦的哥味文学遭调侃,一个自称足以把人“看透”
2022-07-15 10:53:47 来源:红星新闻

这两天火了一个梗,“哥味文学”——这是网友对周杰伦的调侃。周杰伦似乎对“哥”有一种强烈的执着,不论是日常动态还是发布的歌曲中都经常出现“哥”的自称。比如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先行曲开头第一句就是“哥穿着复古西装”;此外《不爱我就拉倒》中也有“哥练的胸肌如果你还想靠”。

↑周杰伦MV截图

说实话,初次看到这些歌词的时候我也很意外。以“哥”自称本身就自带社会人气息,没想到居然还一本正经地写进歌里。不过仔细想想也没什么,《诗经》里也有“胡不遄死”这种咒骂,梅尧臣连“如厕”都写进诗里,艺术创作有一些程式突破也很正常。

似乎粉丝还很喜欢他这种风格,土味中带着一丝真实的可爱。确实,相比于拿腔作调、附庸风雅,还不如大大方方地自称“哥”,反倒有一番令人忍俊不禁的憨态。很多网友也开始模仿这个风格,把许多歌曲里的“我”改成“哥”,果然画风大变,土味扑面而来。

↑网友评论

不过仔细想想,为什么一个第一人称的变化,就能产生一个非常显著的语义变化?“哥”“爷”这种自我拔高的自称,何以一出口,人们脑海中似乎就能浮现一个人的形象气质?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某种程度上也是东方文化的特征。在英语里,自称只有一个“I”,但是汉语里的自称就多了,古汉语里有“我、吾、卬、余、予、朕”一堆,至于后来衍生的“俺、弟、兄、愚、在下、鄙人”更是不知凡几。日语其实也类似,“仆、私、俺、自分”以及虽写成同一个汉字但发音不同的各种表达。

这些自称都有特别的意义,或是自谦,或是自傲,或是透露自己的身份,或是表达自己的个性。而且不只是自称,称对方、称他者都有一长串花式表达。这些称呼,共同组建了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包含着一种只有“本地人”才能索解的文化密码。

相信大家都记得网络名梗“俺也一样”:《三国演义》电视剧里,关羽自称“某”,张飞都是“俺”;关羽说一长串,张飞只能跟上一句“俺也一样”。如果把两个自称对调一样,就没有这样的喜剧效果,也彻底背离了角色形象。可见,一个小小的自称,就能开辟这么大的阐释空间,可以对一个人的整体风格面貌作出定义式的判断,足以让我们把一个人“看透了”。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复杂,可能与东方人对人际关系的格外重视有关,为此专门进行探讨的论文也有不少。我们只需明白,“哥味文学”能够出现,其实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当然,这本质上是一个网络梗,是一个网友无心的发现,但又切切实实地触碰到我们文化中的某些内核。在有趣之外,这背后的意蕴也很值得咂摸。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