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移动支付到共享单车,从大飞机C919到天眼工程……纪录片《辉煌中国》第二集科技感满满,该集全面介绍了五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每一帧都像是科幻大片。
在本集纪录片中,空天领域的科技创新重点介绍了中国天眼FAST项目,并揭秘了天眼“睁眼”的全程。
三代科技工作者历经22年,中国天眼FAST(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并投入使用,坐落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
FAST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它的口径有500米,有近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主反射面的面积达25万平方米。与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FAST的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美国“阿雷西博”305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则提高了10倍。
FAST项目采用我国科学家独创的设计:
一、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漏斗洼地作为台址;
二、在洼地内铺设4450块反射面单元组成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
三、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
“天眼”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抛物面把采集到的信号反射到接收信号的馈源舱里,再由相应的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
如果说FAST是眼睛,那么馈源舱就是“瞳孔”,由6根钢索吊起的馈源舱重达30吨。
所谓“馈源”,就是汇聚收集所有从宇宙中接收到的信号的设备,馈源舱就是用来安放这些设备的地方。要想最大限度的接收大锅采集反射回来的信号,馈源舱就必须像传统的锅式天线一样处在焦点的位置上。
围在天眼周边的6座巨大的高塔就是“馈源支撑塔”,高的有168米,最矮的也有128米。每座塔都有一根钢索拉住馈源舱的一个角,把它悬吊在“锅里”。收放这6根钢索,就能拉着馈源舱在“锅里”移动,满足收集信号的需要。
不论反射面如何变化,通过馈源支撑塔悬挂的轻型索拖动机构的牵拉和并联机器人的二次精调,馈源舱能够随着反射面的变化需求,在规定的时间,准确无误的到达规定的位置,误差小于10毫米!
中国天眼的发明意味着,人类观测太空已不存在任何死角。天眼FAST项目也是人类直接观测遥远星系行星、寻找类似太阳系或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潜在智慧生命的重要设施。其科学目标主要是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发现新脉冲星、主导国际甚长基线网、探测星际分子、寻找地外文明等,在航天工程及其他领域具有广泛用途。
在纪录片中,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自豪的说,中国天眼FAST项目的创新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FAST只有中国人能建成,因为我们可以举国体制办大事情。
中国天眼项目建成后,还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平塘县围绕“天文科普教育基地、国际天文文化体验区、地质生态旅游创新示范区、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国际天文旅游小镇”五大目标,突出天文科普主题特色,着力建设打造平塘国际射电天文科学旅游文化园。建成后的平塘天文小镇将集天文科普、宇宙探秘、旅游度假、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科技旅游目的地。
据了解,为确保FAST不受干扰,根据相关规定,游客等参观者禁止携带手机、相机、手表等电子产品进入“中国天眼”景区。
(消息来源:央视财经、中国日报网、果壳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