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动】
12岁初中生写297字请假条,休学一年挣钱给妈妈换肾
“老师,我想请假休学一年,给妈妈换肾……”近日,河南南阳初中生顾广钊瞒着父母,给老师写了一张297个字的请假条。他说要为妈妈做的事太多,想问大夫,能不能把自己的肾给妈妈,还想打工赚钱给她治病,“我要不惜一切代价救妈妈。”
【最争议】
的哥送回乘客失物后索要200元 没被表扬反遭投诉
多日来,灞桥区的孟先生有点烦:坐出租车时不慎落下了装有驾照和几张银行卡的包,出租车司机多方寻找到他,但在归还物品时向他索要了200元。孟先生认为,司机主动归还乘客遗失物值得称赞,但要钱的行为实在不可取。
事件回顾
的哥送回乘客遗落物品索要200元
事情还要从10月22日晚6时许,孟先生在临潼区乘坐出租车办事说起。
“我是从爱琴海酒店附近坐的车,要到石油城去。”孟先生说,到达目的地匆忙下车后,他很快发现自己的驾照包落在了车上,里面还装着几张银行卡,但出租车早已远去。由于没有要车票,也就无从查找这名出租车司机。
孟先生说,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上午接到交警部门电话,称一名出租车司机拿着他的驾照包,在交警队查到他的信息才联系到他。“我非常高兴,赶紧买了几包烟以表谢意。”孟先生称,当他见到司机时,立刻证实了对方手中的包就是自己的,但对方看见自己手中的烟后,表示不要烟,并称拿到驾照包后曾多方寻找孟先生,并向别人支付过钱,误工等费用需要200元。“我当时心里很不舒服。”孟先生称,他认为作为出租车司机,见到乘客遗落财物应当及时上交出租车公司处理,而不是自己以此要挟乘客出钱赎回。孟先生表示,他当时除拿了几包烟外,身上并无现金,无奈提出乘坐当事司机的车到银行取钱,“他一直拿着我的包,允许我从里面取出一张银行卡后,仍然把包拿回去了,直到我取了钱给到他手里,他才把包还给我。”
乘客多方投诉但无结果
事后,孟先生心里极不舒服,于是他当天就联系了当事司机所属出租车公司。
“我要求他们公司协调退钱,司机道歉。”孟先生称,公司负责人表示可以让司机退钱,并对司机提出批评,但提出道歉遭到司机拒绝,此事就此搁置。
次日,他又将此事投诉至临潼区出租汽车管理所,该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无权强制司机退钱,更没有相关依据对司机作出处罚,建议孟先生报警。
出租车公司:要钱确实不对,可协调退钱
“我们主要对出租车行业的载客甩客、非法营运等违规行为进行规范,对于这类问题真的对司机没有制约的依据。”就此,临潼区出租汽车管理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也曾从双方处听取事情的经过,当事司机确实在拿到包后放弃营运多方找寻孟先生,他要的是误工费,无可厚非。
据了解,当事司机老康已年届五旬,隶属临潼区某出租车公司。“要钱的行为确实不对,我们可以协调退钱,并对当事司机进行批评教育。”出租车公司刘经理表示,接到孟先生投诉时,已向其表明态度,但要求孟先生与老康见面,“三对面,我对老康提出批评,同时让他退钱。”刘经理表示,但孟先生一直没去。
当事司机:说要表扬我,次日却投诉了
“我是要了200元,但是有原因。”当事司机老康介绍,孟先生下车后另一名男乘客在后座发现了那个包,想据为己有。“我好说歹说最后给了对方50元钱才把包拿回来。”老康说,随后他放弃营运到丢包乘客下车的地方寻找失主,期间还曾与乘客目的地小区保安沟通此事,后来又跑到派出所反映,派出所建议到交警部门查询驾照信息,最终于次日上午在交警队联系到孟先生。
“我排了很长时间的队。”考虑到自己已为此支付50元,又多方查找乘客信息耽搁了营运,老孟说,这才向对方要了200元,“当时有人见证,他还一直道谢,说钱不是事儿。”老康说,对方称身上没钱,还是他拉着对方去银行取的钱,过程中,乘客拍了车号和监督卡,口口声声说要表扬他,但没想到第二天自己就因为这名乘客的投诉而被叫到出租科谈话。老康表示,事发后,他也曾查过相关法律,这类情况可以提出保管费用和误工费的要求。
对老康的说法,孟先生表示认同,称自己所说的要表扬的是对方拾金不昧、主动送回的情况,但对方应当把包上交车队处理,而不是自己拿着要挟乘客要钱,他投诉司机的正是这一点,并不矛盾。
市民声音
支持的哥:的哥主动归还行为应受到鼓励
“出租车司机行为应当受到鼓励,否则又会是另一个领域的 扶不扶 问题。”市民郭先生认为,出租车司机的做法无可厚非,出租车司机并未藏匿或者推脱,而是主动把包先拿到手,再主动返还失主,已不仅仅是拾金不昧行为,更有着一份职业责任在里面。
郭先生表示,出租车司机在归还的途中,放弃了营运、搭上了油钱,属于助人为乐行为,至于要钱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双方的心理是否平衡。一般按照社会习俗,往往会给予适当报酬,表达失主的感激之情,同时满足出租司机精神层面的愉悦,但前提是双方充分沟通。
支持乘客:的哥捡到乘客的东西就应该归还
“出租车是个特殊行业,拾到遗失物的性质不像大街上拾到遗失物,这涉及到职业道德素质。”市民朱先生表示,出租车司机属于公共服务人员,捡到乘客的东西就应该归还。发现乘客的遗失物,司机可以上交公司,通过公司找到失主,可避免麻烦自己,甚至还能得到公司奖励。而如果司机选择自己主动上门,最后又索要费用,那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归还行为的初衷。
律师观点
的哥为送还失物产生的误工费
可要求乘客支付
那么,关于返还拾得遗失物的报酬或者补偿问题,法律上有何规定?
“法律上有这方面的内容,但规定都不具体。”陕西仁和万国律师事务所余伟安律师称,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另外,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再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的哥为送还乘客遗失物所产生的油费、误工费为必要费用,可要求乘客支付。要强调的是,没有返还拾得的遗失物要求报酬的说法;物权法也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但同样没有规定酬谢数额或者比例。
【煲鸡汤】
家在哪里,胃最清楚
01
小时候特别贪玩,每天都要玩到很晚,邻居家的阿姨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了。“
我不听,继续玩,直到饿得不行才往家走。
长大以后,阿姨没有再叫过我,我也很少再回家了。
2013年9月,我刚过完18岁生日,便踩着夏天的尾巴只身一人来到广州,眼前的一切是新鲜的,也是陌生的,是充满希望的,也是让人濒临绝望的。
习惯了北方的秋高气爽,在南方的艳阳天里,一度失了方向。
不习惯饮食,一连吃了一周泡面,最后肠胃不适,住进了医院。军训时三番两次晕倒,整个人虚弱得怀疑人生。
想家,特别想。真的,没有哪个时候,像当时那样强烈地想念了。原来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就是他的归属感,家在哪里,胃最清楚。
这个是骗不了人的。生你养你的土地,永远都是你的根,而根的附近缠绕着的藤蔓,就是我们永生的亲人,忘不掉,也逃不了。
02
如果我们没有离开家,就不会懂得乡音有多亲切;如果我们不曾失去,就永远学不会珍惜。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朋友正在美国的旧金山,她满腔热血地去学服装设计,但几个月下来,才发现自己高估了自己对孤独的承受能力。
留学的日子,是对家乡蚀骨思念的日子。
她一边上课,一边同时打两份工,有时候忙到完全忘了时间,但即便如此,依旧会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到唐人街去走一走,坐一坐。
听一听国人的声音,再吃一碗热腾腾的面,就是对自己最高的奖励了。
因为只有这里,自己的心才能暂时有所归属,胃才会稍稍妥协。这里是忙碌聒噪背后,灵魂可以停泊的一只小舟。
那段时间,她总也不敢往家里打电话,因为只要听到妈妈的声音,就会忍不住哭出声来,毕竟她最怕的,就是家人的挂念。
好在现在已经过去了,现在她已经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但每每回国,都要流连很久不肯走,吃遍家乡的大街小巷,记住那个味道,以便日后长久回味。
有多爱国,多爱家,这种感受,离开过才会懂。
每一个离家的孩子,都是在风中漂泊的风筝,无论飞多高,走多远,无论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多光鲜,都永远无法忘怀,妈妈煮的那碗面。
因为那是风筝的线,写满了牵挂和思念的线。
03
曾经有位读者留言说,自己曾经就是因为一碗面而痛哭失声。
那是一个冬天,下着很大的雪,她加班到很晚,又累又饿,于是沿街走着,想随便吃点东西就回家休息。
街道的拐角处,新开了一家面馆,她走了进去,叫了一份家乡的面,但吃着吃着,眼睛就湿了。
这个味道,就是小时候妈妈的味道。
她忍不住去问了老板娘,才知道他们是同乡。老板娘的女儿嫁到了外地,她很想她,不知道她吃不到妈妈做的饭,是不是会习惯。
她们用家乡话聊了很久,回去以后,也默默哭了很久。那天是她妈妈去世三年的忌日。自从没了妈妈,再也没有人问过她,在外面是否吃得饱,穿得暖。
她一个人离家多年,虽然逐渐站稳了脚跟,但心却一直漂泊。
记得刚来北京打拼的时候,穷到连泡面都舍不得吃。她又有胃病,有一次生病住院,妈妈千里迢迢坐硬座20多个小时从家乡赶来,只是为了看她一眼,为她做一顿饭。
对她来说,外面的世界无论多热闹,多新鲜,都永远比不上妈妈做的任何一顿饭。不只是因为那个味道养她长大,更是因为妈妈的爱,始终无可替代。
毕竟我们吃饭不只是为了活着,更是为了感受人世间的那抹烟火味,每一顿饭的背后,都凝聚着一个家庭的爱,以及期待。
哪里的饭最好吃?答案永远是:家里的。
家在哪里?胃最知道。
04
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初次读到这句诗的时候,年纪尚小,不懂得漂流的意义。等到长大以后,懂得了,却很难再回去了。
每一个家都是一条小小的船,却要承载着我们无比漫长的岁月。岁月无论如何不会倒流,而我们要一直不停地往前走。前面是陌生的水域,但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都没有关系,因为这条船我们熟悉。
只要熟悉,就永远不怕,无论是险滩还是暗堤。因为家就是底气,有了家,无论怎样漂泊,经历怎样的风雨,总会归舟。
因为他们不只是我们的亲人,还是我们的根。
就像刘同曾经说:
读书的时候,总想着离家越远越好,觉得那才是独立。工作多年之后,却恨不得每个周末都回家,因为除了家,似乎哪里都没有踏实落脚的感觉。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追求,只有尽力追逐过,才能果断地选择回头。回家的路一直都在,只要心里有爱,家也一直都在。
所以不要害怕,尽管卯足了力气往前冲吧,因为你总是知道的,家就在那里啊。
知道你不怕苦,只是别忘了回家的路。我们的家人不会再喊我们回家吃饭了,我们长大了,他们也老了。
但他们一直在等我们啊。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