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这是亲友羡慕的职业 如今问路人比顾客多
10-23 15:03:24 来源:都市热报

QQ图片20171023150303.png

昨日中午,赵师傅替顾客调整表带大小

都市热报消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手表是百姓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技艺高超的修表师傅也因此风光无限。在渝中区大坪支路口有一家远近闻名的“赵记钟表维修店”,它是大坪片区第一家修表摊。老板赵吉林在这里修表,一修就是37年。但随着时代变迁,修表这一行当大不如从前,修表的顾客在变少,愿意传承修表技艺的人也在变少。尽管如此,赵吉林却很坦然:“我还是会一直坚守,到身体动不了为止。”

曾经风光 亲友纷纷介绍对象

店门口摆着一个老旧钟表修理台。昨日中午12点过,一位穿着灰色上衣的中年男人坐在台前吃饭,他就是这家店的老板赵吉林。

“老板,这个表带大了,帮我下两扣。”赵师傅饭吃到一半,一位顾客带来一块电子表。不到5分钟时间,他就将表带弄到适合大小。

53岁的赵师傅向记者介绍到,他还是个孩子时,就对钟表产生了兴趣,“上世纪70年代,我家有一个绿色闹钟,我总是趁大人不在时把闹钟拆下来,然后又悄悄装回去,每次都完好无损。”赵师傅说,1980年,他高中毕业就开始学习修表,出师后就在这里摆了个修表摊,一晃就是37年光阴。

“当时,大坪支路这一片只有我一个人修表。”赵师傅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一天有约3元钱收入,而吃顿饭才一两毛钱。后来附近陆陆续续开了6家钟表维修摊。

“那时候,手表是个时新玩意儿,修表这手艺也受人尊重。”赵师傅笑着说,亲友纷纷要给自己介绍对象,现在在朝天门上班的老伴就是当年经人介绍的。

如今寡淡 八成靠老顾客光顾

1991年左右,电子表开始流行,随后手机也开始流行起来,戴表的人越来越少,修表的生意逐渐变差。赵师傅介绍,大约十多年前,身边的修表匠人陆陆续续改行做了其他生意,他又成了这条路上唯一的修表匠。

后来由于市容整治,赵师傅租下了如今这间三四平方米的小店,为了缓解交房租的压力,他还经营卖钟表。每天早上8点,赵师傅会准时开门,一直到晚上8点才收摊回家。在这附近生活了十多年的刘阿姨说:“我家的挂钟坏了也都是找他来修。”

“如今在我这里修表的老顾客占80%,很多搬到渝北、北碚、白市驿等地的老居民都回来找我修表。”赵师傅说,现在他平均每天要修十多二十只表,生意还算过得去。至于收入,赵师傅表示不方便提,但比一般职工要好点。

记者在赵师傅店里呆了一个多小时,除了一位前来改表带的顾客外,其余“光顾”店里的十多人全都是问路的。

不愿退休 坚持到身体动不了

“虽然现在修表的生意确实不如三十年前了,但比几年前要稍微缓和点。”赵师傅分析到,随着近几年手表又变为一种装饰品,又开始流行起来,修表行业也开始出现复苏迹象,“近两年,我店的旁边又摆了一个钟表维修摊。”

“虽然现在戴表的人在慢慢变多了,但是修表这门手艺却没人愿意来学习传承。”赵师傅说,他有两个女儿,都有班上,不会来接这门手艺,他十几年前收过六七名徒弟,如今也都在做别的生意。

从去年开始,赵师傅的眼睛就出现了老花的状况,修钟表时必须要戴上老花镜或放大镜才能看清楚,但他对钟表的热爱从未变过。他说:“虽然我现在精力大不如从前,也没什么精力来教学徒,但我会一直坚持到身体动不了为止,等我不干了,铺子就彻底关了。”

都市热报记者 张春莲

原标题:一个修表匠 37年的坚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