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布消息,一狗、一小屋、一堆书,不舍昼夜,一待就是13年。他的生活里只有六个字——防火、防盗、讲解。
他来之前,石门山曾出现过佛头被盗案,6号龛的杨柳观音和7号龛的独脚五通佛头一夜之间被不法分子盗走。他来之后,石门山没再丢过一件东西。
“我在,文物不受人为损,乃我之信念”。笔记本上,他埋头写下这样的话。
他就是大足石门山石刻的守护者——蒋德才。
不寻常的看门老人
小寒节气,山风呼啸,距离重庆市大足城区20公里以外的石马镇,石门山摩崖石刻群更显清冷。66岁的蒋德才老人推开紧闭的木门,看了看庭院里那棵苍翠的罗汉松,信步走向红墙右侧的石刻群,开始了日常巡逻的一天……
虽然已年过花甲,但老人的身体还很硬朗,精神也很矍铄,走起路来步步生风。蒋德才2003年退休。后因其丰富的工作经验,2005年被返聘到石门山石刻造像区负责文物保护工作,一直到现在。
和蒋德才一起工作的,还有另一位老同事老杨。整个石门山石刻景区万余平米的土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两块“重量级”的牌子,全压在他们肩上,责任可谓不轻。
“我们每天都要对景区进行多次巡查,确保文物安全。”除了安保工作之外,蒋德才同时还是石门山的维护者,古树、红墙、幽静的庭院,每一处他都打扫得干净整洁。“每天里里外外都要扫一遍,不能有脏乱差,这要与世界文化遗产胜地的牌子相匹配。”
251尊摩崖造像 他如数家珍
石门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佛、道教结合石刻群,其中尤以道教题材诸窟的造像最具艺术特色。
不过,与热闹的宝顶山、北山石刻相比,石门山地理位置偏僻,平时来访的游客甚少,但一旦有人上门,蒋德才就会显得很兴奋,主动请缨充当义务导游。
“这尊药师佛龛造像,它雕刻完毕时,宝顶山石刻的创始人赵智凤都还没出生……”“你看千里眼的眼珠子鼓得像铜铃一样,顺风耳看起面相丑怪,本事却大得很,你看他们的肌肉哦,现在的健美运动员也比不上嘛。”
251尊造像,他每个都能说上一段生动有趣的典故,一尊尊石刻背后的故事,在蒋德才老人的讲解下,变得鲜活起来。大家对面前这位貌不惊人的“保安”,刮目相看。
“我喜欢走到哪,学到哪。”蒋德才说,他1988年转业到大足石刻博物馆,从最初对石刻文物的一无所知,到如今娓娓道来,一直是边干边学。白天请教同事,晚上啃书本“恶补”。
“越学越喜欢这些有故事的石刻,我家里有5000多册藏书,多是关于考古和石刻的。”蒋德才称,看护石刻13年,阅读各种书籍为他驱散了不少孤独和寂寞。
13年如一日 巡逻超过2万公里
蒋德才当过16年的兵,担任过大足石刻博物馆办公室副主任、保卫科科长,从事文物保护工作30多年,这让他对偷盗文物的犯罪分子嫉恶如仇。
上世纪90年代,他还是保卫科长时,就参与破获一起偷盗文物的案件,协助警方最终将这群盗贼全部捉拿归案。对此他记忆犹新:“当时的盗贼非常嚣张,贼娃子甚至半夜将景区农户反锁在家,公然偷盗文物!”
2004年,大足石门山石刻发生震惊中外的佛头被盗案。听到贼娃子再次偷盗文物,退休在家的蒋德才气得直跺脚。2005年,研究院决定返聘一些有经验的保卫人士坚守一线,蒋德才没有犹豫,毅然重返一线。
随着现代设备的不断更新,景区内安装了不少的摄像头,在警方和大足石刻研究院的监控里,无论白昼,都能掌握石门山景区的全况。
尽管如此,蒋德才依然没有丝毫松懈。13年来,他一直一个人吃住在景区里,除遇到极端天气外,他和同事老杨每天都会在万余平米的景区巡查两趟。13年间,他走的路程超过两万公里,一些原本没有路的地方也被他走出了一条小道……
“这么多年,最亏欠的就是90岁的老母亲和老伴。” 蒋德才说,13年来,老伴承担了照顾母亲的重担。外孙女出生后,他也经常看不到,想念时只有翻出外孙女的视频一遍又一遍地看。
蒋德才说,大足石刻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有人去守护。“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还硬朗,只要能走动,就会继续守下去。”
“我在,文物不受人为损,乃我之信念”。喜爱写作的蒋德才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这样写道。
石门山石刻拟建全国首个石刻学院
大足石刻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的体现。1999年,石门山摩崖造像与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不过,相比宝顶山与北山,石门山石刻因为地理环境等因素,一直未正式对外开放。
重庆发布从石马镇了解到,去年12月完成的《石马镇旅游总体规划》已经进入审批阶段:今年,位于大足石马镇的石门山石刻将升级基础服务设施,全国首个石刻学院——石门山石刻学院也已开始筹建。
同时,石门山自在村、禅修书院群等围绕石刻的片区项目,也都已进入有机更新、环境整治和招商引资环节。届时,游客不仅可以在此一睹石门山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的芳颜,领略石刻文化的厚重,还可以游览跃进湖、红军高级将领唐赤英故居,马跑教堂、建福寺等景点,参与各种石刻文创体验活动。
原标题:石门山隐者:花甲老人深山守护千年石刻13载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